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国画   
[0] 评论[0] 编辑

《秋兴八景图》

简介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之一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之一

 该图册为董其昌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九月间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作。此图册自注“仿文敏(赵孟頫)笔”,具有学古而能变古的特殊魅力。赵孟頫的娟逸娴雅,在董画中转为幽秀浑朴,体现出董画所特有的平淡、酣畅、古雅、秀润。

#3$$#%%%%%%%6$

《秋兴八景图》也是董其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获致“丘壑内营”之功的一次实践,在董其昌的影响下,集古成家成为后期文人画的一条重要途经。 [1] #$$$$$$$$$$$$$$$$$$$$$$$$%

《秋兴八景图》画册8 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当时作者66 岁。画册有清宋荦、罗廷琛、张岳松、郑孝胥等题外签。

#3$$#%%%%%%%6$

画前扉页有明曾鲸画董其昌肖像,项圣谟补图。全册均有董其昌行楷题记及署款,未钤印,对幅均有吴荣光对题或和韵。画后有清谢希曾等人题跋。此图册自注“仿文敏(赵孟)笔”,具有学古而能变古的特殊魅力。赵孟的娟逸娴雅,在这幅画中转为幽秀浑朴,体现出董画所特有的平淡、酣畅、古雅、秀润。[2]

#3$$#%%%%%%%6$

作者画风

中国绘画发展到末清初,不仅各种风格和流派日臻成熟,而且各种绘画理论也日趋完善,成熟的绘画时样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在明末清初的绘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属董其昌提出的“画分南北宗”说。 #$$$$$$$$$$$$$$$$$$$$$$$$%

董其昌的“画分南北宗”说,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其实他是在提倡“文人画”和梳理出中国绘画的两大风格,他是在文人画内部重新调整文人画的法式,使文人画向更高阶段发展。但他的“崇南贬北”之说倒是有些偏颇。讲求笔墨是文人画的内在要求,文人画家的笔墨不仅注重造型手段,而且注重笔墨内在的审美价值。书法用笔已被文人画广为借鉴,从书法中吸取精华也已是文人画家的共识。针对这种情况,董其昌提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

董其昌在提出以书入画的同时,对用于画中的书法之笔,提出了更内在的要求,以保证绘画中的笔墨更加精纯,不流于浮泛表面。董其昌的山水画渊源董源、巨然及二米,以黄公望、倪瓒为宗,不重写实,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皴法次序井然,层次清晰,在浅淡的明晰中求浑厚,求变化。树干多以苍而毛的渴笔勾皴,然后以各种“混点”点写,强调每一笔的独立性,秩序感很强,并着意于墨色由浓及淡的渐变,显得“幽深淡远”。在用笔上,董其昌注意提、按、顿、挫的行笔变化,在他的笔墨中体现出了“平淡天真”的禅学意味。董其昌主张书画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追求似与不似。他善于将古人的结构、技法特点等加以归纳,使画面的疏密、浓淡、开合、虚实更有规律,富有清润温雅、平和怡然的趣味,稚拙、简淡中带有宁静、自然的文人之思。[2]

#3$$#%%%%%%%6$

评析
秋兴八景图秋兴八景图

 董其昌在此套册页中多题“仿某某”这和他其它的作品一样,虽然标注临仿某家,其实都是他自己的风格语言。这和他师古主张有着直接的原因,他说“作画不从摹古入,必堕恶道”。        #3$$#%%%%%%%6$

但他还说过“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由此可见,董其昌是讲究“师法造化、中得心源”的。而后来一批泥古者只知在古画中讨生活,根本没有领悟到董其昌的绘画精神,正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画面秋意浓郁,体现了秋山的空灵恬静之美。他着笔无多,虽廖廖数笔,但涵盖力强。设色古雅、秀润,画面通透、明净,清光一片。《秋兴八景图》正是董其昌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的最好注脚。        www.18art.com

此册最初为董次子祖源所有,钤有“男祖源珍藏”朱文印。先后经谢希曾、潘正炜、孔广陶、庞元济收藏。新中国后,为刘靖基收藏,于1981年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秋山问道图》    下一篇 《潇湘奇观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