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行草《王安石杂诗》卷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行草《王安石杂诗》卷(左图为作品局部),为元代鲜于枢所书。此卷纵50厘米,横1025厘米,卷末钤有圆形朱文印“鲜于”。

  鲜于枢《王安石杂诗》卷书王安石诗四首:《题侍郎山水》、《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示元度》、《奉酬约之见招》。全卷六百余字,书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鲜于枢时年36岁,正值精力旺盛时期,故其书写气势恢弘,表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力。鲜于枢的书法成就主要在行草,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他喜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酒酣作字更是奇态横生。鲜于枢此卷字体结构严谨,字形按字的笔画多少与固有形态略有改变,笔画粗细变化不大,笔力饱满,圆转流畅,笔法精美,清爽劲利。其行笔潇洒自然,笔墨淋漓酣畅,大开大合,气势雄伟跌宕。因鲜于枢有扎实的书法功力,故书写起来轻松自在,俨然成竹在胸。他似乎不经意于每一笔画的精美,而着力于整体气势与形象的营造,作品有“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句)之美。面对鲜于枢这件奔放灵动的行草作品,我们似乎能体会到古人空明澄澈、气度非凡的一面。

  鲜于枢是元初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能在书法上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善于吸取前人的长处是分不开的。他学习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广效前贤、熔铸晋唐、推古出新几个阶段。在广泛临摹的基础上,他成功地开创出自身的风格:其小楷书端丽遒劲,大楷书健骨丰筋,小行书清俊潇洒,大行草纵横奔放。他主持当时的文会雅集,大力提倡恢复古意,提倡师法晋、唐诸名家,并亲身实践。他是元代书坛托古改制的倡导者,他的复古思想的形成应早于赵孟頫,其书风的主要价值在于为元初“赵体”笼罩下的书坛另开一条新路。鲜于枢在坚守古法的同时,适度创新,为一改宋末衰弱、低迷书风奠定了发展基石。鲜于枢的书法与赵孟頫齐名,在元代书坛的地位可与赵氏分庭抗礼。他们都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赵孟頫很是推崇鲜于枢的书法。他曾说过:“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尔。”此虽为谦辞,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鲜于枢的书法成就。鲜于枢书法代表作有《王安石杂诗》卷、《老子〈道德经〉》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鲜于枢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中锋回腕,悬腕作字。关于悬腕回锋之法,他自己做过这样的说明:“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与他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元代书法家陈绎曾也说过:“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由此可以看出鲜于枢不为法囿、勇于独创的一面。

  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吏,渔阳(今天津蓟县)人。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与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人称“髯公”。他先后辗转于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为官不顺,曾三次遭贬。自负、随意的性格,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权贵的种种冲突。他37岁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一室,取名“困学斋”。此后,他安居书斋,不问世间俗事,潜心研读,故其艺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擅长诗词,通晓音律,精于书法,还是一位古董、字画鉴藏家,著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大德五年(1301),鲜于枢被任命为太常典簿,未及到任便逝于钱塘。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