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受关注的十一届全国美展已落下帷幕。然而,画坛对展览的热议仍然不断,展览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当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在上海揭幕时,笔者曾赶到现场参观,深感展览规模巨大、气势恢弘,作品题材多样、构图精心、色彩绚丽,展现出中国画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该届中国画展有一个特点,就是关注当代社会、描绘现实生活。该届画展涌现出了像《雪狼突击队》、《回信》、《雪域天使———门巴将军李素芝在牧区》等一批佳作,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有的作品取材寻常,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好像事情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一样,给人一种亲切感。除人物画家外,一些山水、花鸟画家也以现代人的视角观察自然品类,表现手段比较新颖,与传统绘画拉开了距离,给人以新鲜感。凡此,立足当代、直面生活、以现代人的视角观照自然物象,符合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但是,该届展览反映的审美取向和绘画语言明显地倾向于工笔画。此届展览,工笔画多于写意画,工细盖过率意,气韵、意趣不足,天真、灵气缺失,雄浑大气难以言及。一言以蔽之,写意精神在弱化。在摘金夺银的作品中,工笔画远多于写意画,大写意画更难觅踪影。有的作品画得非常工致。如获得银奖的作品《和谐的家园》,画家用繁花茂叶表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反复晕染,设色由浓到淡。画家在晕染、布白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又如获得铜奖的作品《出浴》,描绘的是群禽跃出水面的场景。它们上岸后,或舔胸、或伸颈、或抖羽、或扑翅,形态各异。画家用色、墨将它们身上的羽毛进行层层渲染,真是够细致的。纵观整个展览,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追求工细、繁密成了绘画界的一种时风。工细画风的作品可以在展览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若成为一种评审倾向,则展览作品的多样性、独特性势必会削弱。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是笔者多虑了,还是评审标准出现了偏差?这关系到中国画以后的走向,我们应该予以重视。

 中国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两个画种:工笔画和写意画。前者始于魏晋,到宋代达到高峰。宋代以前,工笔画是画坛的主流。然而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写意画蓬勃发展,一直延续到20世纪。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都讲求状物抒情,否则便没有生命力。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主要以“写”来体现。同是绘画,“写”法却不同。就抒情的率真性、丰富性、深刻性而言,工笔画无法替代写意画。换句话说,写意画是承载写意精神的主要形式。写意时,随着笔的挥动和用线节奏的不断转换———或奔放、或内敛、或疏朗、或含蓄,画家内心的情感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即使笔断,意也不会断。常言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指描绘的物象真实生动,“不似”指画的是画家心中的物象。画家将客观对象与主观意识融为一体,绘出形似而神像的绘画作品。绘画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画家对存在物象进行感知的基础上的情感抒发。与工笔画相比,写意画更能托物寄情,这是它发展为绘画主流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千百年来,中国画大师辈出,写意画画家无疑占大多数。如20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是彪炳画史的写意大师。他们创作的一幅幅经典之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再看十一届全国美展中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工笔画与写意画比例失衡,写意精神失落。一些工笔画缺乏“以形写神”的功力,又有矫揉造作的味道,这不是中国画传统的回归,而是衰微的征兆。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一个内涵深刻的概念。它要求画家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视野宽阔,胸襟豁达,能融汇古今,观察事物有独到的见解;二是要有扎实的笔墨功底,控笔自如,率性而作,勇于探索,具有鲜明的个性。写意画讲究点、线、皴、染,强调气韵生动、意境深邃,要有人文内涵。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这需要画家刻苦砥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研习、创作。只有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积淀,才能厚积薄发。时下绘画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外界诱惑很多,画家容易变得浮躁,如果不排除外界干扰、长期潜心苦攻,就难有突破。有的画家认为,工笔画容易掌握,只要勾线、填色就可以出作品。殊不知,写意难,工笔也不易,绘画功底不扎实,一样出不了好作品。在全国美展快举办的时候,画家为了不失机遇,争取入选与获奖,来个慢工出细活,夜以继日地苦战,用数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创作一幅画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些靠“制作”而成的画,猛一看似乎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但细看就会发现物象堆积、拥塞,使人觉得疲劳、乏味。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西方绘画的冲击和现代科技的发达也是写意画被淡化的重要原因。常言道:“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谁也不能否定这一点。画家若对中华民族的绘画艺术与文化价值认识肤浅,缺乏长远的眼光,就很难绘出优秀的作品。在西方文化(包括绘画)借助其经济上的强势主导世界文化(包括绘画)基本方向的情况下,画坛出现了一种现象,即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基本不做研究,只追求所谓的“绘画现代化”,不讲笔墨而一味讲造型,轻视意境而一味追求视觉效果。

当今画坛流行一种观点,即“中西融合”。对于“中西融合”,笔者认为,倘若在坚持中国画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借鉴西画的优秀成果,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既能保持中国画的独立性,又能增强中国画的世界性,那当然无可厚非。但若将“融合”变成“改造”,即将中国画异化,那就本末倒置了。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参展作品

本届展览获得铜奖的中国画作品《橡皮树》,虽然有“写”的笔墨成分,但主要以写实手法为人物造型———或站着、或坐着、或侧头、或捂脸。画家似在为摆出各种姿势的“模特”写真,“模特”们的动作和表情让人难以揣测。另一幅获得铜奖的中国画作品《繁星》,基本是勾线和填色。画家用各种颜色涂抹晕染,以色彩的浓淡营造画面的明暗。画中物象挤得满满的,密不透风。说它是中国画,似乎有点儿牵强。(上)

中国美术“今天”的立场

美展工笔画遭诘难的背后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解读

读黄骏、林立峰的《橡皮树》

读邢世靖的《出浴》

赏析郑力的《游园惊梦》  

读孙永的《鲁迅故里图》

赏读《雪域天使》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