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1931 年生于浙江兰溪。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他1953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进研究生班深造。1954 年,随同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敦煌考察队赴千佛洞,研究、临摹壁画。1955 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作《粒粒皆辛苦》。1964 年,创作《说红书》。1989 年,作品《母亲》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获银奖、齐白石奖。1991 年,获上海文学艺术成果奖。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他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有其独到的一面。

《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 纸本设色 105cm × 65cm

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到清代,由于市场的要求,出现了过于追求欣赏效果, 而使得人物画趋于空泛浮夸及刻意而为等弊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徐悲鸿,正是因为把西方的素描观点引入中国水墨人物画而引起了一场变革。这样一来,使得水墨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重要性得以强化;同时,又将笔墨与造型有机结合这样一个课题留于后人。方增先很早就意识到,不能抱着原有的绘画风格一成不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还要有所创新。上世纪50 年代,方增先在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新人物画的探索,尝试着墨块之间的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对比。准确扎实的写实功底、传神抒情的笔墨效果,在他的画中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他的作品,既精于写实又兼容写意,造型精到,富于笔墨情趣。

本文书画艺术网给读者介绍的就是著名画家方增先的名作《粒粒皆辛苦》。方增先先生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55年,方增先创作了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这幅画是画家教学期间有感于学生不注意节约粮食而作。作品以墨线为骨,吸收了西洋绘画明暗、块面的手段,描写一位赶着满载丰收稻谷的马车的农民捡拾麦穗时的专注神情。在艺术上,这幅画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水墨人物画革新的典范之作;在功能上,这幅画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尤其是刚从旧社会中走出来的人民群众,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量和鼓励作用。

这幅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且透视准确,笔墨精到,线条遒劲。画中近景为一老农形象,头带白色包头,身着青白色棉布袄。右手伸向斜前方,正欲捡起一杆麦穗;左手拿着一支旱烟袋和几杆刚捡起的麦穗。一张黑红的脸庞,低垂的目光凝视着地上的麦穗。下身着黑色布裤。褶皱用焦墨写成,略加淡墨晕染,不仅使笔墨效果上虚实相生,而且也恰到好处地彰显了骨骼结构。布裤下面的赤脚,被一条白色长汗巾遮住了大半,显露之处透视准确。长汗巾晕染较少,以书法线条组成其纹路肌理,颇具张力。远景隐约可见两辆装满谷物的马车,施以淡墨浅色,成功地拉开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画作的左下角,用隶书写有“粒粒皆辛苦。一九五五年六月,增先”的字样。

这幅画相较于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在构图和人物动态上有相似之处,但两幅画所表达的思想却截然不同。米勒的《拾穗者》,表现的是在封建制度严酷的剥削下,农民食不果腹的悲惨境遇:画中的拾穗者佝偻着腰,粗大的手、低垂的头,暗示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远景中,农民们在监工的皮鞭与呵斥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不稼不穑、脑满肠肥的贵族们,而自己却只能靠捡拾麦穗维持生计,何等悲凉!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则是歌颂了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新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那双粗糙的大手是劳动者的手,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身后的马车满载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劳动的报偿,是真正属于平凡劳动者的美好生活。画中的老农是中国亿万农民中极普通的一员,然而在他身上却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质朴、善良,犹如家乡父兄那般质朴、亲切。

新时期以来,方增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水墨人物画的探索。在他的画中,人物形象略有夸张,笔墨简约、飘逸,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及书法的用笔等,加强了画面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更多精彩的书画内容,更多的书画人物介绍 请关注:书画艺术网  也可以搜索“书画艺术网”有意外的收获的哦。

书画艺术网 您身边的字画专家,欢迎投稿,欢迎互动,欢迎加入书画人物栏目。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