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1919年12月13日-1982年8月25日),当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

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著名画家石鲁

早在六十年代初,石鲁的作品就以智力型的典范蜚声画坛。 当时尽管人们想以“野、怪、乱、黑”贬低他的艺术, 但是对于他那高深莫测的构思,连攻击者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时代文明的发展,在创作范畴中,也愈显得独具匠心的价值。二十多年实践证明, 石鲁的用意之道赢得了读者,而“野、怪、乱、 黑”也成为新国画运动的一面旗帜。

石鲁是长安画派的主将,因其经历富于传奇,而被刘墨认为是当代画坛上世纪(下同)七八十年代最耀眼、最有个性的一代大家。陈传席却指出,严格地说,石鲁在绘画史中既不是大师,也不是巨匠,只能算是一位出色的画家。郎绍君直言,其大部分作品生活气息淡薄,过分强调比喻和主观幻象。笔墨虽比60年代前期更加凝练,更富于个性,但圭角外露、缺乏内涵、不够自然。

 在有关石鲁的艺术争论中,有人片面地认为石鲁作为从延安过来的艺术家,其文史修养和传统功力等等是欠缺的。这就是没有真正了解石鲁。石鲁的文学创作才华、文学的敏锐思维和艺术灵性就能说明一切。读石鲁的文字、诗词和石鲁论画谈艺的文字,会发现他是绝顶的聪明,并极其刻苦且会刻苦用工地钻研到学问的海洋中去了。他只是不带痕迹,是更高级的将学养“化”到自己身心中去,不留痕迹而已。李世南先生在他的《狂歌当哭——记石鲁》一书中,详细地记录了一个学识渊博、胸怀博大又被他所钟爱的文化所化、让文化成就自己而自己一点也不被文化吞噬的人间艺术精灵。

读书、创作、研究,成了石鲁这10年的主要生活。石鲁这一时期还出访了埃及、印度等国,这给了石鲁除了当时中国盛行的苏联艺术以外的另一种外国文化的影响,使这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如何理解本民族的艺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迪。慢慢地,“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思想清晰地形成并确立了。

1959年,石鲁40岁。这一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文化部组织一批优秀画家到北京集中创作,为刚落成的重大建筑创作一批革命历史主题绘画。石鲁住在齐白石纪念馆,在这里,他创作了著名的国画《转战陕北》。据广东画家杨之光先生回忆,当时大家都忙着找资料、寻素材、勾草图,而石鲁却捧着一本《唐诗》优哉游哉地卧读,一点都不着急,他早就心中有数。

石鲁作品《转战陕北》

谈到用意,必然涉及意匠, 从石鲁的大量习作中可以看到他的匠心独运。我恋念六十年代以来那些轶作, 一则是因为那些作品遭到冷遇而感到不平,更多的则是因为那些作品充满着神秘感, 使你久久不能忘怀。一次我和朋友探望石鲁,在他画室墙上钉着一幅习作, 六尺立幅的纸上尽是苍劲的野草,看后, 顿时觉得狭小的画室漠大起来。一种单纯的线的律动美令人心肺一震。 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是删去了皴、擦、点、染的俗套,直书而成,他没有去表现草的生态, 长在什么地方……。而是抓住微风波澜的刹那,提纯大自然的美。 再看下去,草间空隙处,似有一条小道弯曲上去, 勾起人们联想和人生道路的回忆。或许你也曾走过这样的山路,你当时想些什么……。

 画面单纯来自清醒的用意, 强烈的形式感是意匠经营的结果而经营又检验了意的真切程度。绝,是石鲁用意的核心。 从其他发表的作品中也可找到注脚。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