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一旦弥漫,久而久之必将成为国民所能认同的意识,那么,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也就自然失去了它的借监价值,而我们的民族素质中也就在这种认同中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毒素」,及时行乐、犬儒主义就必将大行其道。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闭上眼睛的时候,历史也就对这个民族闭上了眼睛。请问:「没有」或无视自己历史的民族,还有对未来的理性追求吗?

 最近,有一件事对我触动颇大颇深,以至产生了本文这样一个奇怪的题目。在我和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首都天安门广场上的纪念碑浮雕是刘开渠先生设计并创作的。虽然细想起来,刘先生从来也未说过如此庞大的艺术工程是他一人所为。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纪念碑的另一位创作者———著名画家、木刻家彦涵。通过他的娓娓道来,我才知道,这些在共和国现代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美术作品,其创作、制作工程不下几十人。而当时负责组织、协调这项艺术工程的领导者也有多人。其中美术创作组的组长为郑振铎、副组长为刘开渠、彦涵,名誉副组长为吴作人。八块浮雕就有八名美术家、八名雕刻家和十几名助手参加,其中多数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十分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如艾中信、王式廓等,而将画稿、石膏模型「化」为石雕又离不开几十名工匠,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河北曲阳人氏。他们祖祖辈辈以石雕为生,金水桥上的汉白玉栏杆就是此辈先人所为。

 历史岂能随意曲解

 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只知道个别人在其中之贡献,而不知道还有如此庞大的群体,甚至主要负责人都被遗忘了呢?彦涵先生告诉我,纪念碑于1958年落成,而他与几名画家、艺术家早在一年前就被错误地划成右派分子了。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历史才在那一刻闭上了眼睛!至于为什么我们的数十名工匠师傅没有像古代先人一样,在刻成一件作品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为了留名更为了负责,那就不得而知了。

 由这件事情缘起,笔者联想到近一段时间,不少文化官员和学者都在痛心疾首地斥责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一股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歪风正在迅速蔓延。的确,远的不说,仅改编所谓「红色经典」一事就颇有「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此外,在电视屏幕上,肆意「戏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电视连续剧更是久播不衰。一日,笔者在黄金时段浏览10个电视频道,竟有6个是在「戏说」、2个是在播出反映上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人各色人等的系列剧,还有1个是在演所谓「红色经典」。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不写历史,而是对历史采取一种虚无主义态度: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特别是中华民族和她的优秀儿女为追求进步、独立、自由而戮力同心的奋斗历程,艰难曲折、悲壮的过程,采取轻视、抹煞、曲解、调侃、讥笑的态度,任意裁剪、割断联系、主观臆测、或取其一点,或攻其一点,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这种极其恶劣的表现,实际上是在向今人、后人昭示,历史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也正是就在这种「任意」中变得模糊,变得虚无,而人们对历史、对祖先、对前人的敬仰与敬畏之心也就随之淡漠与遗忘。历史虚无主义一旦弥漫,久而久之必将成为国民所能认同的意识,那么,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也就自然失去了它的借监价值,而我们的民族素质中也就在这种认同中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毒素」,什么民族荣誉,什么民族耻辱,什么国家观念,什么人心相背,都可以统统抛弃。而及时行乐、犬儒主义就必将大行其道。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闭上眼睛的时候,历史也就对这个民族闭上了眼睛。请问:「没有」或无视自己历史的民族,还有对未来的理性追求吗?

 态度偏颇不可取

 那么,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极度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物?j和金钱对人的腐蚀,是醉生梦死的人们在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是浮躁的人生对历史的必然反应,是新一代中国人对过去时代的无知,是在对西方文化盲目仰慕中对民族精华的扬弃等等。这些固然都有道理,但在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正史不正,信史无信。这其中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以往的所谓正史、信史视野狭窄,包容量很小,无法满足今天的社会公众对历史学各方面的需求。「一部阶级斗争历史」几乎囊括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其它方面的历史,比如: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不但在我们以往的史书中少得可怜,而且十分苍白无力。沈从文先生着《中国服饰史》是添补了空白,但像沈先生这样真有建树的后继者却寥寥无几。西方国家十分重视社会史、文化史,一些国家十分注意口碑史(又称口传史),我们则很少涉足。而有关民族沿革(包括民族关系)的历史和史料与其它门类的史书比较,更是凤毛麟角。

 (二)见大不见小,史书无「人话」。前者指的是没有人物,没有细节,只有时代之概括,无法吸引公众的注意,更无助于提高公众的兴趣。后者指的是文风恶劣。中国古代史书不仅记史,而且是文学之模板,西方史学界更有许多著名学者甚至不惜笔墨和精力致力于普及历史教育。所使用的语言,既优美又通俗,真是赏心悦目。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则只是前苏联那种僵硬的三段式(背景、事件、结论)模式,乾巴、无力,真的「像个瘪三」。

 (三)观点陈腐,脱离实际。目前中国历史学的许多观点十分陈腐,完全不能解读现实生活的各种矛盾。例如,在对待「新经济政策」方面,明明列宁实行该政策是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竞争力,引进外资,主张思想解放;而我们的史书却始终坚持这仅仅是一种苏俄政府对资产阶段的妥协,是临时的战略性退却。又如:对国家学说的解释,明明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公众性;但我们的教科书却仍然只强调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绝口不提国家在公共事业、公众利益上的组织、管理、协调作用。

 (四)割断历史,漏洞百出。我们在痛斥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扪心自问,在历史的继承性研究与阐述上,以往是否过于偏颇:好人一切均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幼稚病在中国史学界中可以说司空见惯。这就为重新审视历史时留下了极大的空间!特别是在历史的继承性上,我们陷入了极大的片面性。

 正史地位岌岌可危

  以往只一味强调了对立、矛盾,却极大地忽略了发展、渐进和继承。这一点,在解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到四个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中间不知有多少斗争、矛盾和超越,但也不知有多少启蒙、借监和承袭。由于过去完全或者很少谈及这后一方面的史实,所以一旦被揭示出来,「正史」的地位就岌岌可危,而「信史」也因此变得不那么令人信服。

 总之,在我们为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泛滥感到愤怒之时,在我们为那种否定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历史而痛心疾首之时,在我们为后来者鄙薄前人与民族而哀叹的时候,也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给后人曾留下了什么,想想我们的言行是否就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当我们把一个又一个历史真实掩盖起来,当我们把一个又一个解释真实历史的机会拱手让给他人,当我们自己都对那些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脱离世界并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的历史心存疑惑时,我们能有效地喝退历史虚无主义的潮流吗?能够让那些在历史的幌子下跳着华尔?R舞的饮食男女们消停下来吗?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