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历来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云:“画亦艺也。”中国画论中经常提到“艺”与“道”的关系,即“艺即是道,道即是艺”,所以中国画的哲学核心是“画道”。而哲学的最基本范畴“气”,也逐渐转化为美学范畴。于是,“气韵生动”便成为中国绘画的首要原则。它是中国画论中最复杂的问题。

“气”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内在活力与无定本体。而引申到文艺中,就表示美的本质与根源、艺术的生命与活力、审美心理特征等多重含义。(参见张皓《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气”的解释主要有四点:一、“气”凝聚而成为有形有质之物;二、“气”是有广度、深度可言的,是广袤的;三、“气”是离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四、“气”是能运动的,经常处在聚散变化过程中。作为哲学范畴,“气”是指一切客观的运动性的存在。这是中国古代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气”本来的含义。(参见张岱年《释“天”、“道”、“气”、“理”、“则”》)而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养气说”是中国美学关于文艺主体论的重要部分,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

孟子认为,“心”与“气”是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心”是道德的心,人的本心即善心。正因为人具有善心,才称之为“人”。他主张“存心养气”,以获得一种德性充盈的人格形象。

孟子所讲的“养心存性”就是指“养气”,即形成美善一体、浩然崇高、俯仰天地之间、荡气回肠的大气人格。这种人格体现的是张扬的、阳刚的、独行其道的气概,与孔子崇尚的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内敛的人格不同。如果“气”充盈于体内,那么“善养”后,会感到它充盈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气合二为一。这种境界是从道德行为中积累而来的,是长期修养的结果。刘熙载《艺概·文概》载:“集义养气,是孟子本领。不从事于此,而学孟子之文,得无象之然乎?”所以,养气要“配义与道”,最终提炼为“浩然之气”。孟子将“养气”看做是人的精神、情感与自我发展等方面综合起来的自我修养的最高层面,即开发人的潜在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意志力。

中国美学里出现的“气”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规律,来自于先秦哲学中的“气”的思想。“气(阴阳)———五行———万物”是中国古代哲学物质观的基本构架。这个构架是经过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与“气论”的发展和融合来完成的。而老庄哲学视“道”为世界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万物由阴、阳二气组成。《老子》中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就包含着天地由一气所生、万物由天地合气而成的思想。由此,“气论”的思想便蕴涵在中国文化整体思维系统之中了。譬如,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主张,并将其列为“六法”之首。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将物象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因为只有这样,画家的作品才更加“气韵生动”。艺术家的品格与所绘物象的品格一并在画中体现,与画的品格相辅相成,这一点恰与孟子的观点相吻合。

对谢赫来说,“气韵生动”中的“气”最根本的含义是指活力和运动。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变化全部基于“气”的运动性,这也是生命气息的“气”作为“气韵生动”的基础的根本原因所在。不同的艺术境界可以通过变化创作主体的生命气息来得到。因此,“气韵”已经从对作品的考察上升到对艺术家心性、素养的考察上来。正如《潘天寿谈艺录》中论述的那样:“从画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胸襟,而这方面也是需要培养的。好的画、好的诗、好的字,一看就能使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一层。要注意内心、胸襟的修养,所以孟夫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