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书法家   
[4] 评论[0] 编辑

冯承钧

冯承钧
冯承钧著作
冯承钧(1887—1946)比利时。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主修法律。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伯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由于冯通晓法文、英文、比利时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及古回鹘语、吐火罗语和蒙语八思巴字,并精通中国史籍,在历史地理学中学,后进入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考获法学士学位。再入法兰西学院研究院攻读两年。在留法期间与当时西欧硕学鸿儒如沙畹、沙海昂、鄂卢梭、伯希和、牟里等交游。又常到冯承钧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www.18art.com

1911年返国,历任湖北外交司参事、众议院秘书、教育部秘书,一九二零年出任蒙古文和比利时文,长于边疆史、中西交通史及元史研究。着有《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西部考古记》等;译有《多桑蒙古史》、《西突厥史料》、《马可波罗行纪》等;译着多汇为《史地丛考》和《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3$$#%%%%%%%6$

唯五十岁以后,患风瘫病,体力衰退,故后期译着系他口述而由其长子先恕代笔而成。一九四六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

#$$$$$$$$$$$$$$$$$$$$$$$$%

学术方向

冯承钧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中外交通史。为了探明中国与南洋的交通,译出伯希和的《郑和下西洋考》,这是研究郑和的一部集大成的着作;同时还译出伯希和的《交广印度两道考》、费琅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并为随同郑和出使的费信两人所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二书作了校注。后来他写成了《中国南洋交通史》一书。此外还将古代记述海外情况的着作,包括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清人谢清高的《海录》和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等,一一作注,并译出法人希勒格的《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沙畹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等,又写成《景教碑考》、《历代求法翻经录》和《西力东渐史》等书。

冯承钧
冯承钧著作
#3$$#%%%%%%%6$

冯承钧学术研究另一个重点是中国边疆的历史地理,译出法人色伽兰的《中国西部考古记》、郭鲁柏的《西域考古记举要》和沙畹的《西突厥史料》等书,其中沙畹所着为研究西突厥史的重要典籍。他还广为搜集史料编成《鄯善事辑》、《高昌事辑》等,并写成《辽金北边部族考》等书。冯还精于元史和蒙古史,译有法人格鲁赛的《蒙古史略》、牟里的《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特别是瑞典著名的蒙古史学者多桑用哲学语言荷兰史勒格的《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都远在三十年以前就和读者见了面。关于南洋古代史地方面:如费琅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和《苏门答腊古国考》,马伯乐的《占婆史》,鄂鲁梭的《秦代初平南越考》,伯希和的《交广印度两道考》,都是南海古代史地研究中的名着,一直到今天,还是研究这些方面的重要资料。郑和下西洋考是二十多年前伯希和集“郑和研究”的大成之作。先生译伯氏此文,在自序中又举出自己和朋友的一些新发现,以补足伯氏之不足,所以汉译本《郑和下西洋考》遂成为东西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必不可少的书籍。他对于南海古代的史地研究,不仅在翻译方面有不可泯灭的贡献,并且他自己也写了一部《中国南洋交通史》,除采用前人的考证以外,也加入了不少个人的心得。冯承钧 冯承钧著作 www.18art.com

冯承钧于《西突厥史料》是一部不朽之作,此书不仅在西域史的研究上有很大的贡献,对于世界史也增加了不少的资料。但是原书写成颇历时日,又以随时采取新的考证,遂致前后往往失去联络,所采史文,亦多遗漏,以后虽有补编之作,仍然有不少的错误和遗漏,先生移译沙畹此书,尽可能将原作的错误和遗漏,予以补正,新旧考订纷歧之处,亦尽量整理一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冯承钧遥译关于论文甚多,分别编入《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之内,生前发表的已有四编,近两年他的学生整理遗稿,又连续出版了五六两编,这些碎金片玉,都是研究西域南海古代史地的珍贵资料。据闻尚有七八两编亦将刊出,对于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人,却是值得高兴的消息。东西学者关于中亚古舆地考证既多,为了便于翻检,先生曾编着了《西域地名》一册,将西域古地的同名异译以及古今沿革,一一为之注明,出版后极为国内外学者推重。此书因匆匆草成,未能十分详尽。冯承钧时时想重新编成一部较详细的西域地名辞典,但终为岁时所忌,不幸未能实现,冯先生已去世了,这部辞典的编撰,是应该考虑担负起来的。

#$$$$$$$$$$$$$$$$$$$$$$$$%

元史的研究,特别是西域汗国的历史方面,在中国历史科学中还是很薄弱的一环,主要的原因:一在于语言;二在于西域方面的史料。西域史家着作,多用波斯阿刺伯等文,能阅读者较少,因之一般不能不借重多桑的《蒙古史》。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开辟了清代治元史的新局面,但所依据的主要的还是多桑的书,以后柯劭忞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也都如此,不过是转引日本田中翠一郎的译本而己。多桑书卷帙过钜,一般翻译者视为畏途,日本田中氏译此,也仅译了前三卷,至今尚未能全部译出。先生却排除艰苦,以二三年时间,审慎用力,将全书译完,使出版了百余年的多桑《蒙古史》,得与中国学者发生了直接关系。

www.18art.com

冯承钧译多桑书同时,为了便于通俗阅读之用,又将《极东史》中的蒙古部份译出,名为蒙古史略。多桑书译毕,他又译了布哇的《帖木儿帝国》,也可以说是多桑《蒙古史》的续编。

#$$$$$$$$$$$$$$$$$$$$$$$$%

冯承钧除了翻译的以外,他自己还作了一本元代白话碑,从金石书画以及方志内裒集了元代的白话圣旨碑,成为一书,并对于亘代白话语法加以研究讨论。他写的《成吉思汗传》,原来目的是想对屠寄《蒙兀儿史记》的《太祖本纪》和《西域列传》作一纠误,结果成了一部专书,但亦非其他专写成吉思汗传者所能及了。

冯承钧
冯承钧手迹
#3$$#%%%%%%%6$

元帝国时期,欧洲有不少的旅行家到过中国,他们归国以彼大都写有行记,其中以马可波罗的记载最为详细,为研究元史者所珍重。西洋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仅仅译注的本子就有几十种,以伯希和、穆尔合译的注本为最后出。冯先生翻译时,因伯氏的译注本尚未出版,感到沙海昂的译注本在当时尚较完备,遂予以移译。沙氏原书舛错之处,一一为之订正,原注未详者,亦为之补注不少。《马可波罗行记》,在中国现有五种译本:张亮麈先生据玉尔和科狄译注的《马哥孛罗游记》导言和第一卷,林纡、魏易合译的《马哥孛罗游记》;张亮麈先生又据邦内戴拖译注的《马哥孛罗游记》,李季据科曼洛夫的《马哥孛罗游记》,和先生的译本。五种译本仍然推先生所译沙海昂译注本最审慎最完备。 #3$$#%%%%%%%6$

伯希和的《蒙古与教廷》,是一篇关于考证元代与教廷关系的杰作,冯承钧早在一九四一年译出,其原稿最近才辗转寻出,不久将刊印出版。

#3$$#%%%%%%%6$

冯承钧在考古学方面,翻译了法国色伽兰的《中国西部考古记》,闵宣化(原作牟里,后改)的《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沙畹、伯希和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和郭鲁伯的《西域考古记举要》。在《举要》内又附译格鲁赛《极东史》中的中亚夏鸣雷和日本费赖之的《入华耶稣会士列传》,里面所包括的教士,凡有四百多人,为研究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布中国的重要资料。全书共分十卷,仅发表了前三卷,希望以后有人能将全书出版,使研究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通史的人,能多得一些参考文献。另外他译的《卜弥格传》,也有不少明末的史料,不能认为是一个教士的个人传记而予以忽视。 #3$$#%%%%%%%6$

贡献影响

冯承钧是中国东西交通史的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史学》中称冯为“近四十年最大的史地译家”。对早期华侨史研究有贡献。 #3$$#%%%%%%%6$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冯承钧是完全可以同严复、林纾、马君武、伍光建齐名的第一流翻译家。而且他在史地翻译的考订精审方面,不仅伍光建不能望其项背,即使严复、林纾与之相比,就如朱杰勤先生所说:“他们好像椎轮,而冯先生好像大辂了”。 www.18art.com

冯承钧的史地译作,引进了欧洲汉学的成果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对冯承钧 冯承钧著作 #3$$#%%%%%%%6$
《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着ISBN7-5325-4100-2
《西域史地释名》冯承钧编
《安南省道沿革表》冯承钧
《楼兰鄯善问题》冯承钧
《唐代华化蕃胡考》冯承钧
《再说龟兹白姓》冯承钧
《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冯承钧

#3$$#%%%%%%%6$

《迦腻色迦时代之汉质子》冯承钧
《吐火罗语考》(法)伯希和,列维着冯承钧译中华书局2004ISBN7-101-04083-7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法)沙畹,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景教碑考》冯承钧上海商务印书馆, www.18art.com
《蒙古与教廷》(法)伯希和撰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4ISBN7-101-01119-5
南宋赵汝适着冯承钧校注《诸蕃志校注》
明马欢着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 赵亚曾 冯祖荀 陈宰均 丁绪淮 高国景 陈元赞 金少山 杨露禅 李洪春 钟离权 毛文龙 姬际可 杜心五 郭雨顺 杨延昭 萨镇冰 丘处机 林同骥 赵匡胤 张作人 www.18art.com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3、http://www.nansha.org.cn/books/1/12.html

#3$$#%%%%%%%6$

附件列表


4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冯承素    下一篇 冯敏昌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