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建筑   
[0] 评论[0] 编辑

上都城

简介
上都是元王朝建立的陪都,又称做滦京上京,城址在今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
#$$$$$$$$$$$$$$$$$$$$$$$$%


     元王朝的创始人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生于1213年(太祖八年)。成吉思汗临终前遗命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大汗的领地、宫帐及兵马都交给幼子拖雷。拖雷有子11人,正妻所生有蒙哥、忽必烈旭烈冗、阿里不哥等4子。蒙哥(宪宗)于1251年继承汗位时,任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奉命由漠北南下,驻帐于金莲川,召募天下名士,既有满腔经纶的学者,又有精通治理国家的谋士,有人独具一技之长,有人是战功卓著的勇将,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称为金莲川幕府。忽必烈在这些幕僚的策谋和参与下,对邢州、河南、关中等地进行综合治理,采取中原地区传统的汉法,改变了蒙古汗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忽必烈在总理汉地军国事务时,不出征的夏季便驻在金莲川,冬季则寻找避寒的地方居住。金莲川幕府的大多数人都来自南方,不习惯于草居野次的账蓬生活。忽必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便在1254年(宪宗四年)修

www.18art.com



历史
   复在战乱中已经破坏的抚州,充做幕府人员的暂时住所,随后去金莲川上筹建城郭,做长期经营的打算。1256年(宪宗六年)忽必烈命令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兴筑城郭,刘秉忠选中了桓州城东面、滦河北岸的冲积平川为筑城地点。这座城郭地址的北半部为一条东西横豆的土岗,取名为龙岗,南临滦河,东西都是广阔的草原,背靠起伏的山峦,气派宏伟,适宜于兴筑大规模的城郭。兴筑工程用了三年时间,第一年先建宫室,第二年开始筑城,第三年基本建成,命名为开平。正当营建开平的时候,有人告发忽必烈及幕府人员偷用国库钱财和滥收赋税。蒙哥汗对于忽必烈的所作所为,违背蒙古传统的统治方式,触犯了蒙古统治集团的利益,便派人到各地考核、罗织罪名。忽必烈不得不妥协让步,交出河南、陕西、邢州的权力,撤回幕府人员,将爱女送到蒙哥处当人质,蒙哥才停止了考核。蒙哥汗于1259年(宪宗九年)在四川钓鱼山死去,在鄂州前线的忽必烈和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闻讯后,都开始了争夺汗位的活动。忽必烈从前线北撤,在燕京城外屯住了三个月,等待大军北撤和联络支持他的宗王,1260年三月才回到开平。蒙古宗王从东西道率部来会,忽必烈的妻子也被护送回来。同年十月便在开平登蒙古大汗位,建元中统。 www.18art.com

     阿里不哥在漠北也自称为大汗,与忽必烈唱开了对台戏。忽必烈便率兵北上,夺取蒙古汗国的都城和林,取消阿里不哥的汗位,终于占领了和林,阿里不哥西退。忽必烈鉴于和林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当时的政治形势都不适宜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便将官帐南迁,从此和林城便失去了都城的位置。

#$$$$$$$$$$$$$$$$$$$$$$$$%



     忽必烈即汗位的最初几年,面临着治理中原地区和处理漠北阿里不哥叛乱两大难题。在建都方面,也有建都燕京、符合汉人地主阶级帮助蒙古统治者建立正统王朝?还有建都开平,利用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与内蒙本土的联系中心,照顾蒙古民族利益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忽必烈即位之初,大部分时间都驻在开平,到燕京也是驻在城郊的潮河川或州等地,直到1263年(中统四年)才确定将开平府升格为都城,定名为上都;第二年又将燕京改名为中都,以中都为首都,上都为陪都,确立了两都制度。1272年(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1276年(至元十三年)在原中都城东北新建的大都城基本建成,宜到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官署和居民大多迁入新城中。 www.18art.com

     上都城的扩建和改造也经历了几年。1261年(中统二年)时,先在开平设立宫殿府,负责营建工程。第二年将兴州、松山县和望云县划归开平府。确立两都制度后,便着手在上都进行大规模建设。1263年(中统四年)设立上都路总管府,升上都路管领的望云县为云州,松山县升为松州;又将宣德州升为府,改属上都路。后又经过多次调整,到1267年(至元四年),上都路已管辖有一府、六州;十五县,直到元王朝灭亡。上都路管领的府为宣德府,府治宣德(今河北宣化县),直辖宣德、宣平(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北)、顺圣(今河北阳泉)三县。府辖两州:奉圣州(今河北琢鹿县)下属永兴、怀来(县治已为今官厅水库淹没)、绍山(今北京延庆县);蔚州(今河北蔚县)下属灵仙、灵丘(今山西灵丘县)、飞狐(今河北源县)、安定(今河北白乐)、广灵(今山西广灵县)等五县。还辖有兴州,州治 兴安(今河北承德市西部),辖兴安、宣兴(今河北滦平县二县;松州(今赤峰市郊西八家)桓州(新桓州、今正蓝旗黑城子)、云州(今河北云州)等地。 #3$$#%%%%%%%6$

     上都城内先设置上都路总管府,遇车驾巡幸时,行驶留守司职权。1281年(至元十八年)正式设置了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事,改变了以往用路总管府代替留守司的作法,负责宫廷守卫、供应、修缮、车马、园林、饮食等等。元王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城都有分衙或下属官署。这些官署主要是为每年随从皇帝到上都驻夏的官员处理政务所设置,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大司农司、翰林国史院、集贤院、宣政院、宣徽院等的分衙。其次是长期住在当地管领税课、人匠、站户、各斡耳朵及各投下人户等军事的官署。还有管领慎戍护卫军队的军事机构等等。 #$$$$$$$$$$$$$$$$$$$$$$$$%

     上都是皇帝驻夏用的陪都,既是皇帝避暑、游乐的场所,又是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在总体布局上要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的都城布局观念,也要考虑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具有救郁的草原城市特色。上都城垣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城外的美丽地带则分布着大面积的民居,再远些则分布着军营和据守点等军事设施。(图十三)。 www.18art.com

     宫城是上都城中最主要的建筑,位于全城东部偏东,为皇帝居住的宫殿区域,总体设计上采用园林式,不同于中原地区历代王朝建筑的宫城,城墙用黄土夯筑,外面用青砖包砌而成,现今残高约5米,下宽10米,顶宽2.5米。城垣东西宽570米,南北长820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三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东面叫东华门,西面叫西华门,南面叫御天门。御天门直对着皇城南门明德门,每年皇帝巡幸时,文武百官至此下马步行,唯有皇帝骑马直入。皇帝在上都期间有重大决策诏偷时,在御天门前举行隆重的仪式宣读诏书,再送往大都转发全国各地。现今仅存有门址。宫城城墙的东西两墙外约25米处,有宽约1.5米的石砌夹墙,沿夹墙外有条通道,在北墙外约100米处与皇城北墙内的通道相通,就是沿央墙东西通道,经皇城北门,可进入外城的北半部的御苑区域。自宫城南门进入的大路,与东、西华门内的大道相交,呈了字形的路口,在丁字口的北面有一座方形大建筑台基, 有人推测为大安阁遗址。在北墙正中还有一座大型建筑台基、与城墙等高,平面呈门形,东西长约75米,类似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但台基下部无门道,有人认为是穆清阁遗址,或是大安阁遗址,或是司天台遗址。官城内的建筑物,
#$$$$$$$$$$$$$$$$$$$$$$$$%


     陈了这两处大台基位于城中央外,其余都是随地形而布置,多环绕不规则形池沼,垫出地基,上建殿、堂、亭、谢;每组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大都是呈品字形是正堂前配以东西厢房,个别建筑物平面布置如工字形。宫城内的建筑物,除上面已提到的名称外,主要建筑物还有洪搐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容思阁、仁春阁,其余建筑物有鹿顶殿、歇山殿、祟寿殿、隆德殿、清宁殿、摘木亭、万安阁、统天阁等等,现今都已不能考定出确切的位置。

www.18art.com



     皇城位于全城东南部,包围着宫城。城墙用黄土夯筑,外表用石块包砌,上高6米,下宽12米,顶宽2.5米。城垣平面为方形,每边长1400米。南、北墙正中各开门,并加筑有方形翁城;东、西两墙上各开2门,加筑马蹄形瓮城。皇城的南门叫做明德门,北门可能叫做复仁门,在东城墙上的3门,分别叫做东门和小东门;在西墙的2门、分别叫做西门和小西门。皇城内街道布局整齐,主次分明,对称布局。以明德门至御天门的大街为中轴,左右各有一条南北大街,与东、西门间的大道十字相交,并与小东门、小西门内的街道相交呈丁字街;在这几条主要街道两侧有衔巷.相通。由这些整齐布局的街巷,将城内划分成若干方形的街区。在这些建筑区内,现今还可看出一些较大的建筑址和围墙遗迹,朝廷机构就是分布在这些街区中,还建有一些佛寺、道观和孔于庙等。城内东北隅和西北隅为两处规模较大的寺院,西北角的是乾元寺,东北角在是大龙光华严寺,都是藏传佛教萨边派的寺院。元朝皇帝崇尚萨派储教,尊奉其首领为国师,因此所建寺院位置与官城一样占据主要位置。孔子庙在皇城内东南角,现存有前后两殿遗迹,外有围墙环绕;西北连接一座小院落,应是国子监遗迹。 外城在皇城的西北两面,用土夯筑了西、北两墙及东、 #$$$$$$$$$$$$$$$$$$$$$$$$%

     南两墙的半段,即外城的东、南两墙与皇城的东、亩两墙相接,构成了外城的东、南两墙,形成全城总平面皇正方形,每边长2200米。外城城墙不用砖石包砌,残高约5米,底宽10米,顶宽3米。西、南两墙上各开1门,并筑有马蹄形瓮 城;北墙上开设2门,外筑方形瓮城。在城外西北角及东南角挖有城壕,城墙上无马面及角台遗迹。自皇城西北角至外城西墙之间,筑有一道矮墙,宽约2米,现残高约1米,格外城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北不能相通。外城的南半部分为上都留守司、上都路总管府等地方官署、寺院、作坊分布区域,现今尚可辨认出局部地区的街巷布置情况。西墙与皇城西门之间有一条大道,但通至西墙前为止,原来这里似应有门,但经改筑后封闭。外城的北半部分为皇家园林区域,元代称为北苑,又称做御苑、御花园、内园、御林苑等等,为

#$$$$$$$$$$$$$$$$$$$$$$$$%



    一东西横豆的土岗。岗上见有几处建筑址,土岗中部有一处用石块垒砌的大围墙,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苑内是为皇家豢养禽兽和培植花木的地方,以供皇帝玩赏,自官城的夹道经皇城的北门,就可进入北苑之中。城外的东、南、西三面的关厢地带,都有街道和民居建筑遗迹。东关长约800米,并向东北方延伸,南关长约600米,与滦河南面的建筑物相连,今河岸还存在有连接两岸的石桥基础;西关向西延伸约1000米,北城墙外侧无建筑及街道遗迹。居民和市肆所在的关厢地带,街道较窄,且随地形曲折;建筑物低矮,一艇均无建筑台基,临近小山坡地方的房舍,仅是土筑墙身的小房子,有的为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子,仅可栖身而已。在东、西关地带,有两处规模巨大的粮仓,有墙围绕,院内有巨大的仓房基址,东关的叫万盈仓,西关叫广积仓。在城垣北面约1公里的山坡下,分布有大面积建筑基址,有整齐的布局,房舍和道路秩序井然,有的大筑群外还筑有围墙环绕,这些应是卫戍镇守上都城军兵居的营房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建筑遗址中,地表散布的文化遗物甚少,在一处小型佛寺遗址内,出土有残瓦及泥塑佛像碎片等物。上都是元王朝皇帝的离官别墅,忽必烈每年四五月间从大都来到这里驻夏,直到八月才回到大都,从此以后的历朝皇帝,都作为制度承袭下来,直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烧毁:上都宫殿,不再值得行幸为止。忽必烈在上都登上皇帝宝座,后继的成宗、武宗、文宗和顺帝也都是在上都即位的。皇帝即位时,要举行隆重的忽里台(大朝会),对先朝斡耳朵(官帐)、驸马、诸王及蒙古各部长等,都要大加赏赐,并举行盛宴庆祝,一般都要宴饮三天。出席这种盛大宴会的,每天都要穿同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诈马宴,或译写为质 孙宴,同一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诈马宴安排在城外的昔刺 斡耳朵内举行,昔刺为黄色的意思,这个地点汉人直称为西内。举行宴会的宫帐称为棕毛殿或棕殿,可容纳两三千人同
#$$$$$$$$$$$$$$$$$$$$$$$$%


     时宴饮,应是夏季多雨时在帐顶上铺盖棕毛而得名。棕毛殿旁还建有慈仁殿、龙光殿等建筑物。皇帝每年到上都驻夏对,大多数蒙古宗王都要来到上都朝,称为朝会;派到各行省的主要官员,有时也参加上都朝会,讨论国家军国事每年到上都朝见皇帝也成为一种制度。朝会时,也有行诈诈马宴这套仪式,只是规模较小些。皇帝在上都期间,除了处理国家大事外,宫廷要为他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主要是宴会、佛事、狩猎、祭把和其它娱乐活动。 www.18art.com

     上都城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佛事活动是“游皇城”,每年夏六月十五日置白伞盖1个,顶用素缎,用泥金书写梵文,称为镇伏邪魔护安国刹,用诸色仪仗导引,自西华门登上皇城,在鼓乐声中游转皇城一周。如此盛大的游皇城活动,是1270年时据帝师八思巴的旨意举办的,是最有力的宣扬藏传佛教的活动,后来成为惯例,每年二月在大都举行,六月又在上都举行一次。平时还有受戒、祈福、止雨等佛事活动,每年多达165次,后改为104次,皇帝几乎每天都要参加佛事活动。道教和其宗教在上都也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有时皇帝也要参与其事。 #$$$$$$$$$$$$$$$$$$$$$$$$%

     上都城所在地方,是良好的牧场,不适宜于农业生产,每年从皇帝前来的王公贵族、官僚、僧道、士兵、仆役人等,以及前来朝勤的蒙古王公贵族及随行人员,其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上都城的常任人口,因此上都城的粮食和日用物品,都是远道运来。燃料主要用松柴,砍伐附近山上的森林。马牛羊肉、奶、酒等畜产品,是蒙古人生活必需品,都来自附近草原上的牧民。为都城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手工业用品,上都城外的关厢中有着一定的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和店铺。最值得注目的是:每年皇帝来此驻夏季节,各种商贩也蜂拥而至,酒楼店肆纷纷在关厢地带开张营业,内地及江南地方的各种生活用品,都有商贩长途运来,以满足各族各阶层人士之需。而当息从队伍离去以后,商品需求量立即下降,许多商人也就相继离开了。在上都城附近的草原上,情况也大致相同,每年皇帝驻夏时节,前来朝勤的诸王贵族也随同带来了大量牲畜,毡车如雪,白马如云,牛羊散满了草原。每年秋天皇帝及息从人员返回大都,诸王贵族们也纷纷离去,回到各自的冬营盘去过冬。元朝末年,有些宫帐户的贫苦牧民,在定投无路的情况下,也有到上京城附近的金莲川上冬营盘里过冬的。

#$$$$$$$$$$$$$$$$$$$$$$$$%



     1358年(至正十八年)农民起义军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由大同直趋上都,焚毁了上都宫殿,经历一百年之久陆续建成的上都宫殿,便在农民战争中化为灰烬。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先撤到上都,第二年撤至应昌府。1369年明王朝军队攻战了上都,将城内残存的房舍尽行拆毁,改筑了城垣,改称开平府。1371年(洪武四年)改设开平卫,隶属大宁都指挥使司。1403年(永乐元年),将开平卫撤退至独石口,改属万全都指挥使司。元上都城址变成一片废墟。后入只见城址内建筑台基很多,便将古城叫做兆奈曼苏默,为蒙古语一百零八座庙的意思。巍峨宏伟的上都城,出现在蒙古高原之上,秀丽的草原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绚丽的宫廷建筑,俊秀的皇家园林,奇异的珍离猛兽,引起了当时国内外人士的瞩目,给亲临其境者以难忘的印象,许多文人都写下了诗文。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钞朝见世祖忽必烈,《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章记述上都,宫殿、御花园、棕殿和一些奇异故事都被记录下来。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最有名的诗篇有:杨允孚《滦京杂咏》、萨都刺《上京杂咏五首》、胡助《上京纪行诗》、周伯琦(上京杂诗》、郑彦昭《上京行幸词》、王沂《上京诗》、宋本《上京杂诗》、乃贤《失刺斡耳朵观诈马宴》……等等。元代文人吟咏上都的诗篇多达五百余首;题材包括山川、气候、动物、植物、风俗、宴饮、朝会、佛事、宫廷、园林、街市等等,耳闻目睹的一切人间事物,都在诗篇中有所反映。如著名诗人萨都刺《上京杂咏五首》都是记述宫廷宴会的,其描写开宴时盛况写道:“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官。”描写饮宴所在的棕毛殿“沙苑棕毛百尺楼,天风摇曳锦绒钧。内家宴罢无人问,面面珠帘夜不收。”再如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诗集多达一百首诗,描写的民族风情最引人入胜。其中写道:“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牛肥。毡房纳石茶添火,有女寨裳拾粪归。”自注:“紫菊花惟滦京有之,名公多见题品;地椒草牛羊食之,其肉香肥。纳石,达旦茶。”记述“游皇城” 盛况写道:“百戏游城又及时,西方佛子阅宏规。采云隐隐旌旗过,翠阁深深玉笛吹。”自注:每年六月望日,帝师以百戏入内,从西华入,然后登城设宴,谓之游皇城也。”描写皇城内的景象时写道:“偶因试马小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自注:“明德门、午门也。”根据元人这些诗文,大致可以复现上都城的各种情景,因而也是很有价值的史料。
#3$$#%%%%%%%6$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上海音乐厅    下一篇 下托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