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建筑   
[0] 评论[0] 编辑

梅堂及仪礼堂

(图)梅堂及仪礼堂梅堂及仪礼堂

梅堂及仪礼堂位于香港大学内,是香港历史建筑物,属爱德华式建筑风格,本来有三幢,作为宿舍。于1969年,此三幢楼,卢迦翼、梅翼及仪礼翼宿舍,合并名为“明原堂”。现存只余两幢建筑物,改称“梅堂”及“仪礼堂”,用作“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通识教育及写字楼等。此宿舍门前,设有“月明泉”喷水池,是由李嘉诚为纪念其夫人庄月明而捐款设立。小说家张爱玲寄宿港大时,曾生活于此。日治时期被日军占用。台湾作家龙应台也曾居于此。 #3$$#%%%%%%%6$
#$$$$$$$$$$$$$$$$$$$$$$$$%

历史
(图)仪礼堂的特色楼梯仪礼堂的特色楼梯

“明原堂”(The Old Halls)由“卢吉堂”(Lugard Hall)、“仪礼堂”(Eliot Hall)及“梅堂”(May Hall)组成。“卢吉堂”是首间直属香港大学的学生宿舍,于1913年建成,原名“大学堂”(University Hall)。“仪礼堂”和“梅堂”先后于1914年及1915年相继落成。1966年“仪礼堂”和“梅堂”遭到豪雨破坏,维修完成后,三间宿舍合并为“明原堂”。1992年“卢吉堂”拆卸,“仪礼堂”继续用为学生宿舍,“梅堂”于2000年9月改为大学办公室。 www.18art.com

www.18art.com

香港大学的其他建筑

本部大楼

#$$$$$$$$$$$$$$$$$$$$$$$$%

(图)本部大楼本部大楼

本部大楼是香港大学的首座建筑物,可算是大学萌芽的土壤。1910年大楼举行奠基仪式,1912年3月11日正式啟用。 #3$$#%%%%%%%6$

香港大学能够成立,归功於港督卢押﹙Frederick Lugard)和居港50年的富商麼地(Hormusjee Navrojee Mody)。1908年1月17日,卢押在圣士提反书院的致词中提出创办香港大学,促使麼地答应捐款150,000元,资助兴建大学的教学楼。当时曾建议多处校址,包括太平山区雅丽氏医院旁边和坚道等地段。经过一轮表决后,通过由卢押提出的般咸道与薄扶林道交界的位置。本部大楼自建成后,一直屹立至今,成为香港大学的标誌。

#$$$$$$$$$$$$$$$$$$$$$$$$%

开校初期,本部大楼集结了全校的一切设施: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医疗室,甚至理髮室。至於已啟用的首间学生宿舍“圣约翰堂”,却一时间不能够提供足够宿位,而卢吉堂还没有建成,本部大楼的顶层於是充当了学生宿舍。1941年12月战争爆发,本部大楼更被徵作临时医院。 www.18art.com

在日军佔领香港期间,本部大楼遭大肆破坏。校长赖廉士(Lindsay Ride)描述当时的情景﹕“大学的建筑物只剩颓垣败瓦,屋顶毁透,一切仪器、傢具、门窗、楼梯、地板都荡然无存。”1950年代,本部大楼扩建一倍至现时的规模,后面的加建部份,原址是商学大楼,因扩建工程於1951年拆卸。

#3$$#%%%%%%%6$

本部大楼内著名的“大礼堂”,曾是市民欣赏表演的场所。在大楼扩建的时候,大礼堂亦加建了舞台。1956年1月,大礼堂易名“陆佑堂”,陆佑是马来西亚华侨,是1912年大学创建时的主要赞助人。1915年大学遇上经济危机而几乎停办,陆佑及时贷款500,000元,并答应免息21年。陆佑堂经常举行大学的重要活动 ,例如颁授荣誉学位。对一般市民来说,陆佑堂已成为本部大楼的代名词。本部大楼现供文学院办事处和各系使用。1984年6月15日,本部大楼列为香港法定古蹟。 www.18art.com

圣约翰寄宿舍

www.18art.com

(图)1912年聖約翰寄宿舍1912年聖約翰寄宿舍

1912年底教会传道会兴办大学的首座学生宿舍“圣约翰寄宿舍”。在大学创建时,规定学生必须入住宿舍;港督兼校监 卢押於1910年筹办大学时便提出:“学生必须在大学议会监管下的宿舍住宿,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和道德观。”在教会传道会的努力下,大学的宿舍架构初部完成。 www.18art.com

圣约翰寄宿舍位於本部大楼对面,原址现为圣保罗书院。旁边原有一间女子学校。宿舍首年收生33人。1916年,圣约翰寄宿舍首次举办餐会,从此成为各舍堂跟随的传统。 www.18art.com

圣约翰寄宿舍接收男寄宿生,一直到日军佔领香港为止。1945年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圣约翰寄宿舍经战火洗礼后只餘四面空墙。不久,大学建成“圣约翰学院”,接收圣约翰寄宿舍和圣士提反堂关闭后的男女宿生。 #$$$$$$$$$$$$$$$$$$$$$$$$%

明原堂
明原堂由“卢吉堂”、“仪礼堂”、“梅堂”组成。卢吉堂是首间直属大学的宿舍,1913年建成,原名“大学堂”(与现时位於薄扶林道144号的大学堂不同)。仪礼堂和梅堂亦先后於1914及1915年落成。1941年底日军侵港,为辅助玛丽医院,这些宿舍亦被徵用来提供额外病床。1966年香港豪雨成灾,仪礼堂和梅堂遭到极大破坏。维修工作完成后,大学将三间宿舍合併为“明原堂”。1992年卢吉堂拆卸,餘下的仪礼堂和梅堂遂分开出来,沿用旧名。仪礼堂继续为学生提供宿位,梅堂於2000年9月改为大学办公室。这些建筑物位於半山,可俯瞰港岛西部和维多利亚港的迷人景色。 www.18art.com

(图)舊馬禮遜堂 马礼逊堂

解剖与生理学馆大楼

#3$$#%%%%%%%6$

解剖学是大学首个获得独立大楼的学系。这大楼属西洋式建筑,位於本部大楼西闸旁边,原址现为黄克竞楼。首期建成的解剖学馆,由华商吴理卿捐款50,000元资助,1913年建成。该笔捐款原定用作兴建香港西医书院校舍,但由於已决定设立香港大学,所以转为资助大学的医学大楼。1917年第二期的生理学馆建成,由何福捐款50,000元资助。何福是何东的弟弟。1977年大楼拆卸。 #$$$$$$$$$$$$$$$$$$$$$$$$%

马礼逊堂
位于克顿道的马礼逊堂是继圣约翰寄宿堂、卢吉堂后的第三座男生宿舍,1913年伦敦传道会建成,以传教士马礼逊(Rev. Robert Morrison)命名。十九世纪初马礼逊来中国传道,他是首位把圣经翻译成中文的学者。他去世后,个人藏书由中国运来香港,先暂寄在旧大会堂,至1925年由香港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读者在大学图书馆的西文珍本书室内,还可以看到马礼逊的藏书,均盖上旧大会堂印章,部份还有他本人的签名。

#3$$#%%%%%%%6$

马礼逊堂的寄宿生以团体精神和体育活动超卓见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宿舍曾於1948年重修,1968年正式关闭。1997年旧堂友聚议重建宿舍,再以马礼逊堂命名。1997年6月27日重建的计划已正式展开。

#3$$#%%%%%%%6$

参考资料
[1] 香港旅游网 http://travel.21cn.com/zhuanti/zgdxfj/2008/08/21/5099903_8.shtm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梁头    下一篇 梅萨维德印第安遗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