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民间艺术   
[0] 评论[0] 编辑

崇阳提琴戏

流传程度
民国初年,提琴戏广泛流传,凡年节喜庆、酬神赛会等民俗活动,提琴戏艺人都参加演出。知名的艺人有蒋春保、许国楠、孟福昌、孙庭桢等。他们都是半职业性的艺人,农忙时耕田,农闲时唱戏教戏。建国后提倡群众文化活动,提琴戏在鄂东南得到发展。
崇阳提琴戏表演崇阳提琴戏表演
www.18art.com
剧目介绍
 崇阳提琴戏的剧目,除小部分来自黄孝和荆州两种花鼓戏外,大部分与大筒腔系剧目相同,如《孟姜女》《赶子上川》《灯笼记》《三宝记》《梁祝姻缘》《青风亭》《三元记》《天仙配》《琵琶记》等。

www.18art.com


  “三生四旦带一丑”,是对提琴戏行当的概括: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丑角兼代净角和摇旦(丑旦)。
腔调形式
 崇阳提琴戏主腔为正调,有正板、原板、急板、栖头导板。另有特色唱腔阴调、哀调、梦调、换子、一字调等。

#3$$#%%%%%%%6$


发展过程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提琴戏戏曲剧种,原系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改名‘提琴戏’。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巴陵戏、天沔花鼓戏的影响。 ”1885—1889年间,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先后率班到崇阳,以卖戏为生,后来戏班解散,蒋在崇阳华陂定居,授徒传艺,后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崇阳提琴戏。
#3$$#%%%%%%%6$

  提琴戏传入崇阳初期,角色(俗称行当)只有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其中,丑角兼摇旦和净角。由于演员可兼演或反串几个行当,戏班一般由七八人组成,民间有“七紧八松”之说。一般一个戏班请一个师傅教唱,待演员学熟以后师傅又到别的戏班传艺,一个师傅的戏就这样流传给多个戏班,并得以保存。在其发展过程中,提琴戏吸收了崇阳山歌、田歌、孝歌等民歌的句式处理、行腔终止和曲体结构等手法,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基本唱腔曲调。 #3$$#%%%%%%%6$
艺术现状
提琴戏已成为崇阳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食粮。农民自发组织的家庭剧团、婆媳剧团、父子剧团和乡镇村组、个体户办的各种形式的业余提琴戏剧团达92个, 2000 多名业余演员,年演戏 3000 多场次,观众上百万人次。被称为有名的“戏窝子”。 1999 年,崇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0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7 年,崇阳提琴戏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专家推荐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随州花鼓戏    下一篇 杨林堂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