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国画   
[1] 评论[0] 编辑

《风雨归舟图》[中国名画]

简介

《风雨归舟图》是一幅笔墨、构图均比较简单的作品,尤其是山石画法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低级的用笔。

#$$$$$$$$$$$$$$$$$$$$$$$$%

赏析
苏显祖(款)《风雨归舟图》苏显祖(款)《风雨归舟图》

 《风雨归舟图》为立幅绢本,通高96厘米、宽49厘米,右下角署“苏显祖”隶书款。该画笔墨洗练,画风大度,古朴清雅,细微之处刻画干净利落,展卷之际,顿觉一股清雅之气扑面而来。整幅画面表现的是莽莽雨色中的远山、披蓑的艄公、小桥上撑伞迎着风雨的乡人,一派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景象。整幅画的布局似全景而非全景,达到了白石老人所说的“界乎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该画作作者去繁求简,在近山浅渚近陂丛木之间用大片雨势、烟水加以衔接,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画石分几个大面,用大斧劈皴侧峰直皴,山石棱角锋锐,劲峭雄秀。前景丛树树干瘦如铁,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树干笔法亦如山石,枝梢转折延伸,饶有韵味。中段画小桥及荷伞行于风雨中的乡人,烟雨迷蒙。近景为坡脚树丛下急行的篷船,人物与山水相交相融。特别是舟上披蓑戴笠的艄公撑竹篙,风生水起,波纹涟涟,与桥上撑伞顶风而行的行人相互呼应,衬托风骤雨急之势,人物虽小,动作神态生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右上方有明代著名画家、收藏家沈周题行楷七律诗一首曰:“小桥槐木映沙陂,可似幽人北卧帷。领略风雨诗思好,规摩粉本墨痕迟。兴成挥汗凉生肘,吟罢披襟月入池。何时借我西窗榻,相对寒灯订后期。长洲沈周题。”苏显祖系浙江钱塘人,据史料记载,其人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为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经著名书画鉴定家、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先生等专家鉴定,认为此画是南宋真迹,且为苏显祖作品存世孤品。杨仁恺认为:“南宋苏显祖《风雨归舟图》,诚少见之真迹,唯此公传世作品尚属初见,殊可珍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陈佩秋对此图笔墨之精妙、保存之完好也赞叹不已。 [2] #$$$$$$$$$$$$$$$$$$$$$$$$%

鉴别
《风雨归舟图》《风雨归舟图》

 仔细审视这幅《风雨归舟图》时,就会感到整幅画的水平远非与苏显祖齐名的马、夏作品可比,就是与马、夏他们的弟子作品相比,也是不够格的。画中空阔的地方有大面积的水浪起伏,系用淡墨细线勾出,单笔勾线及勾线之间的组合无变化,更像是一个初学者所为,观者可参见与苏显祖齐名的马远绘十二幅《水图》,既可明白宋画之精致。画中山水分近、中、远三景,分别用水、云相隔,山石多用小斧劈皴法,虽近、中、远三景峰峦相接,占了画幅很大部分,仅以粗笔勾勒山石轮廓后,略加皴擦,复以较浓的墨渲染并在画中上部云霭间以淡墨染出风雨袭来的景色。画的右下角为坡石,粗笔重墨勾出轮廓后,复勾数笔,以浓、淡两色墨染之,用笔不够劲健,此处作者用复染之墨色,恰隐其笔功之不足。石上有树三,画作顶风冒雨状,树干前倾而树叶后掠,一枯两茂,唯高峻之枯树枝干所用鹿角画法,用笔生疏,枝部叠压零乱。旁生一树,点叶之法更像竹叶,无宋人之风,一夹叶矮树穿插其间,枝与夹叶勾勒零乱无章。树后桥左两树,形呆笔滞,树枝几无鹿角之态,状如韭叶,其中近桥之曲树,树干勾勒用笔败劣,行笔转折多生圭角,此为画家之大忌,而这类败笔普遍出现在山石勾勒和树木枝干上,暴露出这幅画的真正作者的水平并不高。远山以细线勾出轮廓后,仅在正中的山石上用小斧劈皴法,皴出几笔而大部分山石则被浓墨盖住,这对于一个作伪者而言,不啻是一个聪明省力的方法,既让水平不高的观画者看后能产生画面层次“丰富”的效果,又掩盖了自己线条功力不足的缺陷,但马、夏之山水,用墨淡而巧,即用墨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增强变化节奏,又能用白骨法体现用笔之美并展现给大家。我们可以将马远的《踏歌行》(图二)及夏圭的《雪堂客话图》拿来比较,就会明显看出他们之间的差距。 [1]

#$$$$$$$$$$$$$$$$$$$$$$$$%

www.18art.com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潇湘奇观图》    下一篇 《锦石秋花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