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启功先生的墓志铭·

    启功先生去世了。93岁,人杰人瑞。

    很多年前,我在一本集纳了诸多奇文妙语的书《天下奇文》中,第一次读到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乐而开怀:“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在我读过的多少墓志铭中,有这样超然幽默的文字呢!非有佛家的境界而不能为也。

    墓志有铭,刻画栩栩如生;人生似歌,吟唱娓娓动听。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蜿蜒曲折都化作了养分,为学因此博大,为人因此宽厚。启功先生“六十六”岁上就说“非不寿”了,如今可是九三高龄,非博大宽厚而难以抵达也。对待声名、荣辱、生死,启功先生一直是这样乐观、旷达、诙谐。岁数大了的时候,身体不免闹出些毛病,他曾因心脏病几次住院,就笑曰:“嗨,我的心坏了坏了的!”作诗记病,有云:“填写诊单报病危,小车直向病房推。鼻腔氧气徐徐送,脉管糖浆滴滴垂。心测功能粘小饼,胃增消化灌稀糜。遥闻低语还阳了,游戏人间又一回。”不是抵达天地境界的人,能够“游戏人间”乎?

    仁者寿。启功先生素以宽厚著称,非仁而有宽厚乎?笔者喜欢赏析书法,若干年前,我曾到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逛逛,就曾见到诸多未曾装裱的“启功书法”待售,当时多少有点怀疑真伪。后来才知,启功先生有“宽待仿冒”之美谈:一天,他到北京潘家园,看到许多店铺都挂有他的字,这里成了署有启功名号的书法作品的海洋,可见不着一件系他亲手所写,全是仿作。有人问他感觉如何,启功先生笑答,写得都比我好。对于有人建议写状子告他们,启功又笑了:“这些假字都是些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们的饭碗打碎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宽厚是启功先生的一种本真品格,其实他拿起法律武器来讨说法也是好的,那不也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吗?

    而今,启功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这样的高龄,按我乡下老家的说法,属于“喜丧”,是值得高兴的事,我此刻在南方的杭州遥祝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终于派上了用场———我想启功先生对我的“祝贺”该是不会有意见的。

    一种死是一种生的开始,“身与名,一齐臭”是不存在的———身火化,不臭;名流芳,蛮香。

·追忆启功先生 学问人风谁与肩·

    我省著名书法家、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魏启后先生昨日听到启老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他说:“启功先生是我的老师。当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我曾亲聆启功先生教导,在几十年中启功先生给了我很多教育、提携。今天早晨,我听到这个消息,当时一下子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回想到当年我们怎样见面、受教育、开玩笑……许许多多的往事涌上心头,这会儿心情很沉重。
    启老生活中非常幽默风趣,做学问时又非常严谨,一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曾经有收藏家拿着他所收藏的启功老师的作品请他鉴别,启功看后发现是假的,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风趣地说:‘哎哟,这字比我写得好!’他堪称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陈梗桥先生说:“启老是一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也是社会公认的鉴赏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国的文物鉴赏和文物拍卖,中国文物界对他敬爱有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与启功先生有过多次交往,他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在文物鉴定方面的实事求是:鉴定古代书画,知道的就是知道,不明晰的就说不知道,非常坦诚。我曾携带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清代的册页到北京请启功先生鉴定,他给了我很多启发。另外,在交往中我感觉到他的一些观念都十分开明,并且往往以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他是个京剧迷,常说:‘京剧里板眼第一,然后才能讲韵味。写字也是如此,先讲究结体,才能求韵味。’这句话在我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避免了一些弯路。”

    我省已故著名书画家关友声之子、原济南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关天骏先生说:“在与启功老师的交往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启老非常谦逊,对年轻人的教诲无私而深厚。他的离世,对中国书法界和文物界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对那些追求艺术进步的年轻人来说更是这样。”他回忆:“第一次见到启功先生是在1953年,那年启功、惠孝同两位先生到济南采风,在我家里住了三天。家父陪他们游览了大明湖、趵突泉,他们谈诗论画,兴致勃勃,后来三人还合作了一幅画,现在我还珍藏着这幅作品。家父去世后,启功先生与我们这些后辈的情谊依然绵绵不绝。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拿家父没来得及题款的一些作品到北京请启功先生补题,先生欣然应允,每一幅都精心题写,令我们感动至深。我还拿我的一些书法作品向启功先生求教,他每一次都能以朴实的语言给我启发,令我豁然开朗。”

©缅怀启功 启功书画工作室    工作室制作:书画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