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启功第二·

    在世书家中,启功先生无疑是最“牛”的一位,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极受海内外藏家的青睐和追捧。以2003年北京春拍为例。中国嘉德共推出10幅作品全部成交,最低的为《临米芾书法》镜心,尺寸仅为22.5×44.2CM,成交价高达2.2万元,换言之每平方尺高达两万元以上,另外超过8万元的有4幅,其中《行书唐宋诗七幅》镜心被拍至41.8万元,其成交价令人咋舌。另外,北京翰海推出的10幅作品也全部成交,华辰9幅作品成交8幅,荣宝5幅作品全部成交。

    启功先生作品之所以受藏家的厚爱,其原因有三:一是启功的社会名望很高。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书画家、鉴定家。至今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古代散文、诗选、唐宋词及文物鉴赏和鉴定工作都有建树,著作甚丰,声望很高。二是启功的书法有独特的个性。他笔下的书作骨骼分明、瘦劲挺拔,充分显示了启功先生卓尔不群的人文个性。三是启功是以书外学说、修养、阅历滋养书法的典范。由于启功的学识十分渊博,故他的书作内容大都是自己创作的。

    今天,启功已是92岁高龄,他在当今中国书坛的地位已不可动摇。那么,谁能成为启功第二呢?以笔者观察,冯其庸先生最有可能。也许不少藏家对他还比较陌生,冯老今年83岁,他不仅是一位研究《红楼梦》的权威,而且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诗人、鉴赏家、摄影家。冯其庸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担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东方国际摄影基金会主席、《红楼梦学刊》主编、大型《中华文化画报》名誉主编等职。他的社会名望仅次于启功。

    除了社会名望外,冯其庸又是一位传统功力极为深厚的书家,曾临摹历代名家碑帖,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早年临《九成宫》、《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泉南生墓志铭》、《道固法师碑》、《张黑女》、《张猛龙》、《黄庭经》、《圣教序》、《兰亭序》等碑帖,并细心揣摩,观察名家用笔的特征。以后,在学习中认识到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五帖很难学,故冯其庸在王字上下得工夫最多。冯擅长楷、隶、篆、行、草,尤以行草最富个性和魅力。结字因势赋形,线条粗细均匀,布局行间极宽,特别是枯笔的运用往往恰到好处。有人认为,冯的字受董其昌的影响较大。笔者以为,与董字风姿柔媚相比,冯字显然刚健老辣,神气实足,极富金石味。从中可以看出冯其庸在广取博收、融会贯通后逐渐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独特风格。
    以书外学说、修养、阅历滋养书法也是冯其庸的一大特色。冯认为好的书法作品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才能自具气度,不染尘俗,没有书家习气。冯其庸与启功先生一样,书作的内容大都是自己创作的,不少诗词让人拍案叫绝。刘海粟、朱屺瞻、唐云、周怀民等一批现代名家都曾请冯其庸在他们画上题诗,充分显示了冯老的文人气质和才情。

    平心而论,由于冯其庸的书作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的人格气质,使他与当今其他书家在风格上拉开了距离。所以,当今书坛上,冯其庸的行草书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冯的书作在市场上还未受到藏家的重视,偶有露面,成交价在千元左右,无论从冯的名望还是从书艺看,这一价格明显偏低。笔者坚信,未来两三年内,冯字必会在市场上形成热点,谁现在吃进冯其庸的书作,日后必有很大的回报。

·启功先生坚与净·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集教育家、文物鉴定专家、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著有《启功书画集》、《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论书绝句》等多种。

    启功先生是我所崇拜的一位长者,而且我从不讳言这种崇拜。崇拜这个词的分量很重,在我到了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年纪之后,我几乎没有用过它,但用在启功先生身上我却毫不犹豫。是因为他那卓尔不群、隽永洒脱的法书吗?还是因为他那无所不容、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我说,这些都是令人钦佩的,但还不足以构成崇拜的理由。我之崇拜启功先生,完全是因为他特有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当我思念启功先生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不是他的学问或法书,而恰恰是他的为人。在我的心目中,启功先生近乎完人。

    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先生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则铭文时,我只是把它当作启先生的自勉之词;随着这些年来对启先生了解的加深,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坚”、“净”二字不正是先生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么?

    先说“坚”吧。坚者,坚固,坚定,坚决。在人们的印象里,启功先生是一位非常幽默而随和的老人,似乎柔的成分更多一些。不过在我看来,启先生性格中“刚”的成分也不少。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来,谁也奈何不得。我就曾几次亲见过他较真的情形。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他特地将我召去,让我在报上为其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我对这种行为必须讲话,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此事过去已有10年,我至今还能回想起当时启功先生严肃而又焦急的神情。

    启功先生的法书名满天下,求字的人趋之若鹜。菩萨心肠的启先生很少拒绝别人,几乎有求必应。不过碰上话不投机的,即使对方许以重金,启先生也不肯假以辞色。曾经有商人请启先生题写匾额,为先生所拒。旁人怪启先生不给面子,启先生说:我对他还算客气的。这个人没有诚意,我今天就是要教教他什么叫诚意。启先生在给人题字时,首先总要问一句“要简体还是繁体”?他这是尊重别人的习惯。但凡是给书刊或牌匾题字时,他必定写简体字。有人问他是不是爱写简体字,他正色道:“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再说“净”。净者,清洁,干净,不含杂质。有一本写启功先生的书名叫《静谧的河流》。这个名字真好,形象地概括了先生的神韵。先生不是巍巍高山,耸立云端;也不是滔滔大海,汹涌澎湃;他就是一条静谧的河流——宁静平和、清澈见底。他心地纯净,不掺杂念,置生死于度外,视名利如鸿毛。前些年,他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不用自己的名义,而是用他恩师陈垣(励耘)的名义;他不计报酬为别人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还多次捐资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而他本人始终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土鞋的简朴生活。

    先生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很多人都想见他一面,有的人在见面之后(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面)还要写出一篇两篇文章发表出来,其中一些文章有不少失实之处。对此,启功先生一贯相当达观,毫不在意,“开门撒手逐风飞,由人顶礼由人骂。”但是对于为他写作传记一事,他却是一直坚决反对。他曾自述:“自愧才庸无善恶,兢兢岂为计流芳。”他不图虚名,对于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是一名教师。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笑话,说的是启功先生因为身体欠安,闭门养病,奈何访客不断,不胜其烦,就以其一贯的幽默写了一张字条贴在门上:“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从此得了一个“大熊猫”的雅号。这笑话传得久了,很多人都信以为真。有一次启先生郑重其事地请我为他“辟谣”:“外面有人说,启功自称大熊猫,那都是别人误传。”“其实我写的是:‘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启先生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这件事在启先生虽然是半开玩笑,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认真和谦虚。

    我特别喜欢启功先生写的一副对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我以为,这是对“坚”、“净”二字最好的注解。启功先生刚正不阿,不亏操守,高尚的品德为人称颂;他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坚”、“净”二字来概括他的性格、操守、志趣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缅怀启功 启功书画工作室    工作室制作:书画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