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百科分类 >> 艺术 >> 民间艺术

该分类下有97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民间艺术" 分类下的词条

颍上花鼓灯
编辑:0次 | 浏览:3161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03-11 19:36
标签: 颍上花鼓灯

摘要: 简介颍上花鼓灯颍上是花鼓灯的故乡。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花鼓灯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艺术,流行于安徽淮河、颍河流域,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表现,被周总理称为“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因其热情、奔放[阅读全文:]

陕北秧歌
编辑:0次 | 浏览:4508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03-11 19:36
标签: 陕北秧歌

摘要: 简介 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1] 历史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阅读全文:]

抚顺地秧歌
编辑:0次 | 浏览:3099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03-11 19:36
标签: 抚顺地秧歌

摘要: 简介抚顺地秧歌抚顺地秧歌,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极为浓郁的民间舞蹈形式。 抚顺地秧歌主要流行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阅读全文:]

昌黎地秧歌
编辑:0次 | 浏览:3063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03-11 19:36
标签: 昌黎地秧歌

摘要: 简介 昌黎地秧歌昌黎地秧歌是产生于冀东昌黎并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昌黎地秧歌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地摊表演到舞台表演,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 秧歌溯源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阅读全文:]

《河间歌诗》
编辑:0次 | 浏览:2670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03-11 19:35
标签: 《河间歌诗》

摘要: 基本资料 河间歌诗 申报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河北 编号:Ⅰ-21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河间市 保护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简介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歌诗流传于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河间歌诗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在村里,闲暇没事的时候,老人们会凑在一起,用古韵做诗演唱,以二胡、古筝等乐器伴奏,自娱自乐。 历史 《诗经[阅读全文:]

信阳民歌
编辑:0次 | 浏览:2741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12-30 19:48
标签: 信阳民歌

摘要: 基本简介 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建国前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信阳民歌 民歌起源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阅读全文:]

祁东渔鼓
编辑:0次 | 浏览:3314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12-30 19:48
标签: 祁东渔鼓

摘要: 起源发展 祁东渔鼓[2]的形成是在解放初期,一位名叫邹祖溪的老先生,成为演唱“祁东渔鼓”的老艺人。当时唱渔鼓多在为死者超度亡灵后,邹祖溪老先生怀抱渔鼓筒,调皮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子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业,一直唱到天亮。解放后,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江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从那以后,“祁东渔鼓”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兴旺了渔鼓艺术。 衡阳各县市渔鼓的唱腔又各具特色,衡山渔鼓融入了皮影戏曲调,常宁渔鼓融入了丝弦小[阅读全文:]

松滋滚灯舞
编辑:0次 | 浏览:2687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12-30 19:48
标签: 松滋滚灯舞

摘要: 基本内容 滚灯舞以“拖、戏、晃、摆”为主体动律,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生动活泼、祥和喜庆。充分表现人民群众对“团、圆、亮”的美好心愿。滚灯舞表演时,打击乐起着贯穿,烘托、连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锣、大钹、马锣、小锣五件击乐组成。鼓(冬)音色热烈、厚实;大锣(广)音色深厚,奔放;大钹(且)音色稳健,明快;马锣(得)音色开朗、活泼;小锣(太),音色清脆、悦耳,合奏起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击乐音响体,独奏时又可充分显示击乐本身的特点和性能。建国五十多年来,滚灯舞无论在表演形式,道具运用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阅读全文:]

杨林堂鼓
编辑:0次 | 浏览:2538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12-30 19:48
标签: 杨林堂鼓

摘要: 活动载体 “杨林堂鼓”的活动载体是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生子满月、祝酒祝寿、起屋上架、田间劳作,甚至阴阳堪地、道士作法等。出没于各种乡间民俗活动中。路上、屋檐下、堂屋中、稻场上、天井里等吹吹打打,天地广阔。[2] 杨林堂鼓表演 表演形式 “杨林堂鼓”有6人班、 十人班、12 人班等。分坐奏、行奏两种 。乐器有大号、锁呐、大堂鼓、小堂鼓、大锣 、小锣、大镲 、小镲、包锣 、拍子等。一般情况下,摆两张八仙桌,座位是大堂鼓与大锣、小堂鼓成三角形在前,大号、锁呐相对着排后,左是包锣 、拍子,右为小锣[阅读全文:]

崇阳提琴戏
编辑:0次 | 浏览:4552次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12-30 19:48
标签: 崇阳提琴戏

摘要: 流传程度 民国初年,提琴戏广泛流传,凡年节喜庆、酬神赛会等民俗活动,提琴戏艺人都参加演出。知名的艺人有蒋春保、许国楠、孟福昌、孙庭桢等。他们都是半职业性的艺人,农忙时耕田,农闲时唱戏教戏。建国后提倡群众文化活动,提琴戏在鄂东南得到发展。 崇阳提琴戏表演 剧目介绍  崇阳提琴戏的剧目,除小部分来自黄孝和荆州两种花鼓戏外,大部分与大筒腔系剧目相同,如《孟姜女》《赶子上川》《灯笼记》《三宝记》《梁祝姻缘》《青风亭》《三元记》《天仙配》《琵琶记》等。   “三生四旦带一丑”,是对提琴戏行当的概括:[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