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特殊名词。当时的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使现如今活跃在社会上的“80后”、“90后”成了令社会担忧的一族,成了父母过分溺爱的“小皇帝”、“小公主”。

 如果说这一批“小皇帝”、“小公主”难以伺候,那么他们难以伺候的根源在哪里?难道问题仅仅归于孩子自身?其实,他们生活得也不容易,甚至很累。当然,按我们四五十年代人的思维定式来剖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矫情、自私。倘若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压力其实很大。社会未来的重任、家庭未来的负担(将来成家立业后,既要养育自己的后代,还要肩负起赡养两对双亲的责任和义务)都过早且没商量地交给了他们。也可以说,我们这代人将社会行为的失误所产生的麻烦撂给了他们。是的,他们难伺候是事实,但他们伺候社会和家庭就容易吗?

 尽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受制于社会和家庭的惯性模式,未来又任重道远,但他们很乐观,善于及时行乐,甚至很多时候是自己娇惯自己。我以为,我们大可不必过多地指责他们。相比而言,他们人格独立所需要的时间似乎要比我们这代人少得多。在内心深处,他们更多的是自比为橡皮树,而不是我们眼中不堪风雨的温室中的花朵。

 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铜奖的黄骏、林立峰的作品《橡皮树》(见下图),或许是对“80后”、“90后”的最好写照。在这幅作品里,作者塑造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形象多少有点儿让人揪心。我很惊讶、佩服作者的观察力,因为画中这些孩子们的形象不是我们常见到的。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我们不易觉察到的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沉思、痛苦、无奈、不以为然。原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沉重、如此复杂。

 面对《橡皮树》中的人物形象,我感觉作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被误解、让人担心的“80后”、“90后”做辩护。当然,这辩护不是对社会的抵触,而是要抒发自己低调儿的心声。读这幅画时,我感觉这些年轻人在承受本不该承受的社会、生活压力下,依旧保持着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我的自知、自信、自重,是十分难得的。

 由此,我想到了2010年3月2日《河北青年报》上刊载的石家庄市二十八中学初一学生孙唯佳的《我读懂了橡皮树》一文。这篇文章刚开始说,小作者厌恶橡皮树,厌恶它那较大的叶片,厌恶它那暗绿的颜色,厌恶它的叶子有毒。后来,因为一件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文中是这样写的:

 一天,我去阳台拿东西,才注意到橡皮树,它依然站立在冰冷的阳台上。刺骨的寒风飕飕地吹向橡皮树,像狼扑向羊一样凶残。而它,却毫不畏惧地站在那里,一点也不失坚强的本色……我家原来有一盆小的盆景,叶绿,且鲜艳,小巧玲珑。我每天都看它,喜欢得不得了。可是,在冬天,它的叶子枯萎了,没有了那耀眼的光芒,失去了魅力。于是,妈妈把它扔了。许多盆景能经受得起阳光,却经受不起雪霜,只能生活在温室里。而橡皮树呢?我不禁怔了一下!

 又突然想起了它的毒素。其实没事,毒素只不过是它的外在,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盔甲。它的内在是精神,是不怕困难的精神,是经得住考验的精神,是不怕任何阻碍、勇往直前的精神。内在比外在重要。它很美。

 我喜欢橡皮树。我喜欢它喜阴又耐寒的性格,因为它不是娇贵的;我喜欢它栽培时的简单而省事,因为它不娇生惯养;我喜欢它美丽而温柔的习性,因为它坚韧而颇具风格。

  此外,就艺术性来说,这幅《橡皮树》的构图和笔墨也有独到之处:物象构成不繁缛,人物刻画得很有神,表情特征刻画得很细腻。作者用大笔触表现物象,很好地表现出了它们的质感。画中,线、面结合,墨、色搭配得比较协调。总之,《橡皮树》是一幅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值得人们欣赏。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