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和 传播提供了畅通的渠道,这是进行国际传播推广的 重要保障。比如各类社会学科中有书法选题的介 入,中国艺术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书法比重的加 大,都有效地起到了国际性推动和传播作用。而如 何策划和持续性推动中国书法在专业网站上的翻译 工作,多种语言,多种渠道的传播是将来我们必然 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建构当代书法审美谱系 

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驱动下,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书法无论在表 现形式还是内容上,均呈 现前所未有之时代变革。 传统文化语境的断裂,书写 工具和方式方法的改变,使 书法脱离实用而成为纯粹在 “艺”层面上的展现。书法 门槛的降低导致书法认识的 混乱,书法艺术自身的抽象 和幽深,加剧了人们对书法 认识和评价的含糊不清。比 如“线条”“形式”“空 间”等西方图像观,逐渐融 入了原本纯粹稳定的传统书 法审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 置换了书法的传统精神内 涵,深刻地影响着书法风格 的演变。

魏广君 篆书 临《邾季簠》并题跋 32cm×16cm 2023年

时代要求我们对书 法40年以来的多元化 探索 和发展做出一种有价值的评 判,时代要求我们建立一种 新的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 系。 从中国古代书法的历史 进程观察,是围绕审美意蕴 的深入表现,大致经历了以 书求书,书从书出,书外求 书三阶段。其内在驱动力都 源于“古意”,即表达性需 求。这种“表达性”常被文 人表述为“古”“雅”“质 朴”“浑厚”。当代书法艺 术在审美意蕴统摄下,经 历了对传统技法和观念的 重新审读。在创作意识和成 果上的巨大进步,使我们的 创作已经不是单纯的对“碑 学”“帖学”的取用,意味 着书法艺术的审美目光在逻 辑上将有可能进一步走向泛 的视觉文化领域。 

魏广君 篆书 临西周《琱生尊》 18cm×26cm 2022年

书法之在当代的“新 变”,导源于文化态度,以 及缘之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比 如与书法创作相关的笔法、 字法、篇章布白和风格样式 等问题。现实中的书法被放 置在一个多元的文化语境之 中,对之的品鉴和解释也呈 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境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书法在此是不能 获得“解释”的,没 有解释,尤其是没有 体系性的解释,久而 久之,即使不淡出人 们的视野,也会讨厌 说这个话题了。如 此,书法的某种基本 真实在“此”缺席, 而缺乏“真实”形象 的书法,完全可以脱 离“什么”传统与现 代,脱离笔法与字法 形成了一种利用笔、 墨、纸的物理状态而 形成抽象的图像,一 种书法之“外物”。 站在传统书法的角度 来看,书法史上出现 过的所有风格,当代 人均着手尝试,这是 前所未有的。若将片 段化的解读视为传统 的全部,则暗藏着审 美价值范畴体系的混 乱,而书法实践层面 的功利化,又反过来 加剧了对审美价值范 畴体系的遗忘。二者 的循环,使之处在一 种价值观念分解不清 的状况。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我们缺乏 一个以“品”所构筑 之体系的建立。 

我们从三国两晋 南北朝书法文献资料 梳理入手进行了一次 新讨论、新阐释。关 于这次研讨的学术理 想,一如当代著名美 学家张法先生所言: “在二王帖学占据中 国书法主流的一千多 年后,篆隶的经典化 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 程。不妨以龙门魏碑 的经典化过程做一种 参照。乾隆时代提出‘龙门四品’,经历 嘉庆、道光、咸丰三 朝,到同治年代,方 达到龙门十品,后定为 二十品,到光绪年间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 楫》,‘龙门二十品’ 方得到书法界和知识界 的普遍接受。而汉代隶 书一直以来未有经典化 的梳理,‘汉隶十二 品’这一新名称的酝酿 和提出,意味着开启了 汉隶经典化的新路。” 

魏广君 隶书对联 180cm×25cm×2 2016年

这既是我们对经典的一 次重新学习和研究,也 是将“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十品”书法进行经典 化新诠释的启动。当代 书法创作新局面的开展 需要从理论与观念上对 之做出分类评判,以剪 除芜杂,有效地引导当 代书法的艺术评判和审 美定位,通过“品”确 立当代书法创作的范式 和理想。问题地抛出及 其梳理,对所有面对经 典的书法学习者意义重 大。至于哪家榜上有名 或许并不那么重要,提 出重塑经典这一命题, 激发思想,深究道理, 更具现实性。“何为经 典?”这不仅仅是对书 法美的终极问题的思 索,同样也是对“书法 传统”的再审视,问题 不辩不明,有了新追 问,无论对于书法新时 期的再发展,还是对当 下书法经典化理路的探 索,都有着深刻的理论 价值和积极进取的意 义。

 魏广君 篆书 临《卫鼎》 并题跋 64cm×32cm 2022年

笔者结合中国传 统文艺品评的普遍原 则与中国画艺术的具 体特性,依据唐代司 空图《二十四诗品》列举的审美品格,结合当代书法艺术实践的“样式 实在”,以意象和意境对各种品格做出隐喻和通感 式的描述,虽用语言却有着不落言荃的“心印”特 点。将此二十四种审美品格进一步概括为四种审美 类型,以划分古今书法之追求的美学范畴,展现它 们所蕴含的当代人文精神。这四种审美类型是: 一、契于原型的古雅之美,二、精金美玉的雕琢之 美,三、荒原野山的发抒之美,四、奇诡奥赜的抽 象之美。上述四类审美类型已经囊括了书法风格追 求的大要,包含且又超越了单纯的传统文人 书法 审美。

魏广君隶书对联 180cm×30cm×2 2020年释文:悬流排石出,落日送雅归

在此框架之下,创作者或根据自身的美学追 求,或顺应特定的质料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务求 淬炼到极致。 任何一门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 必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这种特定的艺术语言 使该艺术门类得以成立。书法形式语言本身即是书 法审美所在,即所谓“意以象尽”。尽管书法有字 法、笔法,有类似绘画之构图等,但使之真正区别 于其他的最核心标志是“笔法”。对于“笔法”的 着力探索与分析,可以指示出书法艺术本体语言进 入现代艺术语言研究系统最重要的“点”。

因此, 探讨现代文化之中的书法艺术语言,就必须研究自 上古而来的中国碑刻文字艺术,此为根本着眼点, 要将重点放在对文人书法史上出现过的碑刻书法 创作风格、结构分析上,构架“当代中国书品”的 价值判断体系,确立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应有的美学 品质。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关键在于审美价 值范畴体系是否得到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和梳理。 与其说这是一个具体的书学品评问题,不如说更是 一个关系到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普遍原理。中国书 法艺术的品评,从建立初始,就与绘画乃至文学分 享着相似甚至相同的概念和术语。

从诸多艺术门类 的理论成熟度来看,诗论当然占据着优先地位,远 早于书论、画论而最为完备和成熟。因此,中国古 代诗论所总结出的最典型、最深刻的美学标准完全 可移用于书法艺术品评,并为书法创作提供一个具 有指导意义的美学架构。当然,这种美学架构必须 充分结合书法艺术的本体语言。这将彻底打破传统 书法理论以“帖学”和“碑学”两截划分的研究模 式,以及基于此所划分的断裂式的当下理论研究模 式,为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历史与当 代视野。只有在构架“当代中国书品”的价值判断 体系完善之后,或者说在这个价值判断体系的构架 过程之中,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就会“自动” 给我们以指示。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