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君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京华印社社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一、对书法国际传播的断想
传播本身有一个“接受”的问题。在我看来,让世界 全面接受中国书法艺术并不现实,但让一部分人接受甚至 喜欢,将之作为艺术形式加以看待还是有可能的,这就像我 们对西方的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的接受也是有所选择的一 样。艺术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仅在于它的质料、艺术形式和 风格样式,还有文化尊严。从视觉接受的角度看,中国文字 跟西方文字区别很大。西文作为表音文字,主要有字母构 成,因此单体结构所形成的空间造形,远不及中国象形文字具有动态性和节奏感,也难以生成更加丰富的指向和圆满的 寓意。
但如果以此优势而希图迅速让其他民族普遍接受,却 并非易事。首先我们需要有相应的传播纽带,主要包括传播 者、传播途径和受众。传播者包括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科 学技术等领域的领军人,传播的途径则须依托发达的科学技 术、有力的政策指导、开放的传播空间和多维的艺术观念。 但实际上,域外艺术界无论是针对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 术的学术策展,还是有选择性的普及介绍,都极少涉及中国书法艺术,甚至连 最简单的物质陈列 都谈不上。在生活 中,中国人自近代 以来就对西方城市 建筑、社会制度、 哲学思想以及文化 艺术有了相当深入 的见识与了解。
魏广君 行书 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28cm×15cm 2020年
而与此对照的是, 由中国宫廷建筑、 民俗风貌以及历史 文化等要素所共同 展现的中华审美趣 味,绝大多数西方 人无论如何也难以 感同身受,更无法 理解和亲近。对于 植根于中华审美文 化的书法艺术来 说,要求西方人从 结构到虚实空间的 生成,在虚与实、 白与黑的一种空间 构建之中去感受到 中国人的艺术精 神,是很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待书法传 播,我只能说应从 初级层次,针对书 法的空间结构和用 笔的韵律加以针对 性的普及。除此以 外,关系到中华民 族思想底蕴与民族 审美的传播,在大 多数的情况下是徒 劳的。即使是对书 法有一定理解的亚 洲国家,也只是基 于他们既有的艺术 观念,针对书法外 在形式构成,将其 艺术魅力合理地展 现出来。
魏广君 篆书 临《丰尊》并题跋 30cm×15cm 2022年
问题的关 键 在 于 , 要 通 过 “合理”的解说方 式,将书法的艺术 魅 力 传 播 开 来 ——即便他们认识到和接受到的,实际上不是我们所坚 持的书法艺术精神结构。通俗地讲,能让外国人咿 咿呀呀的说出一些汉语的语词,书写出一些“咿咿 呀呀”的汉字书法,也足以让他们从语言和精神上 得到一定的满足。
魏广君 隶书对联 180cm×25cm× 2 2016年
在西方,画廊对艺术的传播有着很大的作用, 但西方画廊对中国书法的传播兴趣似乎并不强,偶 有书法作品收藏或出售,但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 数量非常有限,寄希望于国外画廊推广书法艺术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如巴塞尔、威尼斯等国际性 展览跟书法几乎没关系,不仅跟书法没关系,跟中 国画关系也不大,策展人很少会考虑让中国书画参 展。有效的展览途径实际上是没有的。即使偶见跟 中国书法有关的装置艺术或者行为艺术,但这些跟 我们国内语境下所说的书法相去甚远。 要想对书法做国际性推广,除了一些有针对性 的展览之外,目前状况下,富有使命感的国内艺术 自媒体以及书法专业媒体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这里面也基本没有外文版的推送,这必然大大 限制其国际性传播效能。大家都期望这种状态有所 转变。
魏广君 行书 王维《山居秋暝》 136cm×68cm 2022年
这次的云南双年展算是一个信号,作为主要 策划者的罗江有意识从多元的角度去审视书法。双 年展不仅针对实验性的现代书法,也推介了传统书 法。只是目前这种探索大多停留在我们自己对书法 的热爱、关注和期望上。用现代展览的观念来看, 书法还算是个新生事物,但从传统雅集角度看,书 法展又十分古老。在探索性的展览方面,我们现在 搞的前卫、当代、行为、装置、书法墨象等等,传 达出来的感性的东西太多,缺乏一种梳理,尤其缺 乏一种理论品鉴上的系统化建构。这时候我们就想 到1980年代谷文达那一批人,能把书法的性格和脾 气特征,通过书写和水墨的自然晕章传达出来就已 经很不错了。抽象化的传达、血脉喷张的造境勇气 和将水墨用到极端的精神力量,对于书法的国际传 播已经起到了相当可观的影响。当然,对书法传播 给予深刻的文化寄托和远大的文化输出理想,也是 我们所乐见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在精神 探索上付诸更多的努力和实践。今天谈书法的国际 交流与传播,国内的书法工作者其实已经营造了一 个很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