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涵(1923.7-2008.12.9),号君望,1923年7月生于满族书香世家,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何老的艺术人生有着及其重要影响。何老自幼天资聪慧,受其父熏陶,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尤喜爱中国画并阅读大量古典书籍,积累了深厚的学养。他与徐燕荪、王雪涛、溥雪斋、吴光宇、吴镜仃、蒋兆和等著名画家友谊甚厚,非师即友。何先生与王雪涛先生合作出版连环画《炮大哥》,也与吴光宇、吴镜仃等先生合作绘制《首都之春》大幅山水,并给古典文学故事画了大量插图。1957年,年仅36岁的何镜涵被原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聘为终生画师。从此他在中国画创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何镜涵立志要创立写意楼阁和与之相融的新的皴法,改造千百年的传统画界那呆板的工匠之气。

开创写意楼阁山水新格局

唐宋时期的楼阁山水画法精细,一丝不苟,画面工笔重彩,金碧辉煌。到了清代,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局面和统治阶级的大兴土木,为楼阁山水的繁荣提供有利条件。袁江、袁耀是这一时期界画的代表,他们将这一画种推向了极致,但是,过于精细的描写和界尺这个工具,使界画画面板、刻、结,匠气,呆板,成为一种无法逾越的程式。为扔掉界尺,用写意的方法去表现那种繁复精妙的亭、台、楼、阁,并使其糅合到泼墨重彩的抽象意境之中。何先生闭门谢客,“磨刀霍霍”,撕掉无数张画稿,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画过无数张古建筑的“零配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曾任职于建筑出版社美术编辑的何镜涵先生,跟古建筑打了多年的交道,有着深厚的古建筑功底,他对古建筑进行过解剖式研究,因此勾画它的一梁一柱,一檐一脊,都可以信手拈来,造型、透视、比例、明暗无一不准。从60年代中期开始,何先生100多次走出家门,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画了无以数计的速写,仅在颐和园画松树就画了7年,所以在他创作10米长卷《颐和园》时,亭台楼阁树石花草等景色,不打底稿,一气呵长,令人拍案叫绝。何先生认为:中国的楼阁亭榭虽属建筑,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典型的东方艺术形式。它的造型,它的比例、它的韵味,它的曲线美,都是独具匠心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凭着一个艺术家的胆略和气魄,一种全新的楼阁写意法终于崛起,给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他先后完成了《楼阁参差倚夕阳》、《琼华览胜》、《暖阁微语作钟声》等一批惊世之作。那琼楼隐现,飞阁流丹,静影沉壁,云雾缭绕,,清幽寂静,空灵神巧的画境,使人悠然神往,尤其在那斗拱飞檐,九曲回廊中融入的西画明暗透视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效果,更受到美术界的高度赞誉。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明明先生说道:“他走过很多名山大川,而且对中国的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研究,就因为他走过的路多,而且他观察中国特有的山水和亭台楼阁的特点,所以他创造了自己的一种艺术样式,就是用水墨画,去表现中国的山水和亭台楼阁,这就不同于古代的界画山水,比如袁江、袁耀,他是表现画面的金壁辉煌,而何先生用他淡雅的笔墨,把这种辉煌和清逸,具有中国特有的建筑特点表现出来,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何先生通过自己对真山真水的理解,变成自己的一种样式,他做了一个很大研究和突破。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样式,填补了古人没有用写意的方法去表现亭台楼阁这么一个空白,也丰富我们近现代画家表现中国特有的园林山水的一个空白。”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徐震时先生说:“何先生在作品里边,用在建筑物上的线条有虚有实,有阴阳顿挫,各种线条都有,根据需要来应用,所以从画中看线条时,好像粗细不一样,但从整体上看,它就是建筑物的结构梁柱、屋顶、飞檐都把握的很严谨,这个节奏感组成了一个很好的笔墨粗细,浓淡变化的一个节奏感,所以看上去非常厚重,再加上吸收一些明亮或明暗的西方艺术处理方式,来烘托他的建筑厚重的感觉。

潇洒灵动的皴擦和别开生面的墨韵

在《秃笔残丹画栋梁》《柳雾清音》《玉楼人醉》《烟雨楼阁》等作品,画家运用写意手法,通过简练生动的笔墨线条,表现出一种空灵、宁静、优雅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有着诗一般的意境,达到画中有诗的境界。在山石的处理上,何先生也不囿于传统,而是随意运笔,将大斧劈皴与解索皴法结合在一起,大胆落墨,痛快淋漓,在构图上,也摆脱了楼阁山水的陈旧形式,经常用花鸟或人物画的构图方法来画楼阁山水,大胆取舍,平中出奇,简中求繁(深远意境),虚实相映成辉,欣赏着这些作品,我们犹如进入了苍茫、幽静的意境之中,琼楼在缭绕的云雾中若隐若现,令人神往。

何镜涵先生在创写意楼阁新格局的同时,山石皴擦也显现出其大胆着笔、潇洒灵动的风格。先生出笔画石一改前人之习,先将浓墨、稠墨勾其轮廓,尤其是阴影部分,紧接着便是淡墨的干湿皱擦,既不囿于传统皴擦,又不同于大块面墨色的泼洒,浓淡相随,物类隐显,虚实相生的笔墨趣味,自然把人们带进画中,带进苍茫、幽深的意境之中。巨作《颐和园》、《黄山》、《滕王阁》等鲜明地表现出何先生的这种风格。

著名画家、书法家王学仲说:“他以楼阁作为点睛来出现,使得一幅山水画好像画龙点睛一样。他用这个建筑,很突出,寥寥数笔就可画出。一个很高的亭台,一个很远的楼阁,以及近山近景的布置上,一些玉阶铜亭,给人一种辉煌的感觉,但又不是随便画的韵味。”


1993年,他被邀请为毛泽东百年诞辰作画,他不顾70高龄去了延安、宝塔山、杨家岭,他就是寻找一种感觉,体味一种延安精神。他把这种对革命圣地的真挚情感全部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何先生凭借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在楼阁山水的表现技法上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他无愧“开宗立派、承前启后”的一代楼阁山水画大师之美誉。

艺术创作的“偶然性” 

在遵循意在笔先创作规律的同时,何镜涵先生尤为重视艺术创作的“偶然性”。他认为意在笔先只能是作画之前的一个大略构思,而在创作中往往出现偶然的艺术效果,如果你抓住了这种偶然性,胸中之意就会淋漓尽致地洒落于纸上。何镜涵先生特别强调,这种对偶然性的把握必须基于对大自然的造化和感悟。在巨幅国画《雾开俯视陇西月》、《黄山》、《溪山幽远图》、《草莽丛林可蓄仙》等作品,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结果,至今影响着众多的美术界人士。何老说,偶然也来源于必然。没有坚实的必然,就没有偶尔的偶然。

自古以来,创新一直是画家通向成功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只有通过努力加勤奋,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何先生为人谦和、耿直,恬淡超然,不求闻达,孜孜以求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尤其在写意楼阁画中别开新面,被画坛称为写意楼阁山水当代第一人。他开创的写意楼阁和独特的山石皴擦画法,以及他的艺术主张,为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画坛上一朵耀眼芬芳的奇葩。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