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自古就有“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之说,大凡大艺术家皆有其道。这“道”是通过画家的学问修养而形成的一种人生化境,是画家的人格、胸次、意境在中国画艺术精神中的体现。研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丁宁原教授的山水画,我深深地体悟到他那特有的审美精神与古代画论的契合,感觉他是在用一种绘写物象的象征方式来表现深潜的生命精神和学术意识,感觉他的画在清朗、舒畅中蕴涵着宁静致远的审美情调和人生意义。

 赏读丁宁原的山水画,首先得到的是一种静态之美。他的画作在外在视觉形式上呈现出严谨的静态——山静水静心也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画中就没有动。其实他是在完成画面对静的气氛的诉求后,着力强调静中暗含的一股轻柔的动。不管是画峰峦叠嶂、莽原深谷,还是画小桥流水、村落民居,他都注重营造这些物象静态背后的动势,以增强画面的气韵。在《鄂毕初雪》中,茫茫原野,银装素裹,天地间呈现出一种静气、清气。画家通过对茂林和村落民居的渲染造势,通过对孩子们嬉戏玩雪场景的描绘,使被雪覆盖的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此图将表面的静态与内在的柔动结合在一起,在自然意趣与墨韵的浸润中,透露出画家对传统文化的情结。

 画中物象若安排得左顾右盼、纵横斜正,则能使画面生动。因此,丁宁原十分注重对画中物象的布局。他的画看似简单,却充盈着一种秩序美,洋溢着宁静致远的艺术氛围。在《运河秋暮》中,近景是几株秋树、一角坡石渔屋;远景是一抹天光水影和散落于天边的秋雁;中景的运河波平风静,数艘帆船安静地泊于岸边。那港湾的宁静之美,那水天郊原的宁静之美,给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中的人们营造了一处桃花源般的避世休闲的港湾。此画在平衡构图所营造的静感中显示出开阔、宁静和轻柔的律动之美。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画艺术是通过“媒介、基本象征物、文化最深的灵魂”这三个层面来完成的。丁宁原山水画中的胸次姿态和精神寻绎,是由其学识修养和文化底蕴来完成的。早年就学于山东师范大学,后又回校任教的丁宁原,作为一个学者型画家,与技能型画家重笔墨、轻修养有着泾渭之别。他把绘画当做自己人生的修养境界,并把对“道”的践行作为自己绘画的最高追求。他画作中荡漾的清逸之气和优美的诗情画意,常常让人联想到晋人那种追求精神远离尘俗、寻绎“心斋”自由的纯正,联想到历史上“晋人之美”的生命情怀与生命形象。他的画有一种空潭写春、古镜照神的画境禅机,有一种文气和诗意。

丁宁原山水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一种异域风光的美。这既得益于他早年对西画的研习,又缘自他以开放的审美眼光看世界。他把西画侧重于感觉的特点挪用到中国画创作中,把西画中激情奔放的笔触和对形体结构的强调等特点与中国画的心物交融、文韵笔墨相结合。他多次到中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中去写生,又到欧洲、美洲、非洲这些异域的山川莽原去考察。

在中西绘画传统的长期浸淫中,在师法世界各地的大自然中,他技、艺并发,对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画作既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也是将内心体验转化为独特的绘画形式的尝试。在他表现异域的画作《龙须春汛》(见文右附图上者)、《俄罗斯钟声》、《鄂尔浑余晖》、《干涸的河谷》中,他将中国笔墨与西方技法相融合,将俄罗斯、蒙古等地的风光很好地描绘出来。

而他以中国画皴法为主,辅以西画色彩创作的《美西峡谷》(见文右附图下者)、《消失的部落》、《燃烧的山谷》,则把北美洲的奇特风光渲染得惟妙惟肖。这些画作不仅让人们领略了异域风光,给人们一种大美的享受,而且也为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