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特色饭庄荞麦园

西安城南,有一家陕北风味饭庄荞麦园。文化人一说起都会情不自禁称赞,他们夸荞麦园的饭菜可口,也夸荞麦园主人薛莹巧做人的诚信,更夸荞麦园业已形成的文化气氛。荞面饸饹、荞面疙饦、荞面抿节、荞面搅团、榆林桃花水豆腐、金三边羊肉、香喷喷的油糕、热滚滚的米酒和着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信天游,着实让在陕的和来陕的书画艺术家们着迷。这是我来到荞麦园的真切感受。

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念,是荞麦园主人薛莹巧建园的追求。这种追求和理念,使荞麦园主人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和快乐。

倾情营造荞麦园的艺术氛围,愉悦书画家们的人文情怀,是荞麦园吸引书画家的法宝。从刘文西的门头画《毛泽东与陕北农民拉知心话》,到马治权的隶书“荞麦园”牌匾;从陈忠实的行书“荞麦面、南瓜汤、壮筋骨、强翅膀”,到贾平凹的楷书“鼓腹而歌”;从萧云儒的草书“半碗荞麦半碗米,端起饭碗想起你”,到曹伯庸的行楷“山丹丹开花红枣甜”;从高建群的行书“拦羊嗓子回牛声”,到张贤亮的“荞麦飘香,黄土情深”;从茹桂的“风景这边独好”,到李若冰的“风味独特”;更从王治明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陕北的米酒、养麦园的饭”,到画家马云的“小牛牛朝天车轮轮转,妈妈月下纺线线,车轮轮唱歌纺锤锤转,星星眨眼扑闪闪,月婆婆天上眉笑弯,树梢月下摇肩肩,线线不断情不断,一纺纺了几千年”……无不折射出荞麦园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书画艺术家们对陕北老区的赞美之情。

记者粗略统计,目前荞麦园收藏的书画作品已达100多件。置身园内,俨然到了陕北,俨然身处于书画艺术长廊之中。

荞麦园里有一面墙,专门为顾客签名所备,上面的名字密密麻麻。如果仔细看,西安城里所有的文化人名字都能找见。

看上去一个普通的饭庄,为何拥有如此大的魅力?薛莹巧感慨地说,荞麦小米过去养育了革命,现在更符合饮食时尚。陕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陕北诞生和培养了一大批诗人、文学艺术家。我从小就在陕北长大,看到听到的传奇故事太多太多。这是我选择开发陕北特色餐饮,并与广大艺术家联袂的原由之一。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荞麦园的老板是个陕北女子,人很白净,性格也活泛。开饭店当然要挣钱,但她坚持“财上平如水”,几年下来,没有钻到钱眼去,反倒多了贵气。文化圈的人都知道她,她名字叫莹巧,大家却都叫她:“荞荞”。

著名杂文家商子雍认为,荞麦园所经营的是荞面和陕北饭食,是一个让客人拿起筷子来就会由衷产生“到家了”这种美好感觉的地方。当然,家常饭是远远算不上人间至味的,但家常饭却肯定是任何一个人一生一世也吃不厌的饭;更何况“荞麦园”所经营的是那种“精装版”的家常饭,所提供的是质朴诚挚的服务,在平易近人之中透着高贵雅致,让人格外喜爱……

热气腾腾的陕北米酒、香味四溢的羊肉荞面,还有地道的陕北说书,地道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无管是物质层面抑或是精神层面,荞麦园都是朴实而简单。但“荞麦园”正是由于具备了有朴实和简单所构成的那种独特的美丽,才令人无法割舍。荞麦园的美,是一种真美,是一种大美!

薛莹巧自豪地说:“我从不掏钱买字画,而是将稿酬转为签单权;也从不紧逼艺术家们赶要作品,这样有失作品的自然美和与艺术家的交情。我给艺术家们创造了环境和氛围,同时也提供了平台,有人要字画,我就介绍去,双赢吗!”

是呀,这是多么巧妙的互动,书画家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他们在闲散时就三五成群雅集到荞麦园,开笔会、唱民歌、吃饸饹……自由放浪,兴趣来时,挥毫泼墨点丹青,既丰富了荞麦园的文化韵味,也使书画家们与社会交流的空间更加多元化了。

提到饭庄定位,薛莹巧不遮掩地说,她从小就对书画感兴趣。从陕西财院毕业,单位首选西影厂,可却一直从事后勤财务工作,她不满足于现状,毅然辞职到日本读书。回国后,凭借在日本受到的启发(日本人对荞麦饮食尤其喜欢,而原材料大多是从中国陕北进口)和自己在陕北吃荞麦、杂粮长大的情怀,决定对陕北的杂粮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市场倾向定位在文化艺术家这个层面,以此来满足自己自小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她知道,书画文学艺术家大多对饭菜味道、就餐环境比较挑剔,故在努力营造优雅舒适的就餐环境的同时,想方设法根据艺术家们的胃口调整花样品种和提高服务水平。实践证明,书画家们喜欢的饭菜及就餐环境,各界消费者更是喜欢。

采访结束时,薛莹巧悄悄告诉记者,明年她将出版《荞麦园书画诗集》,以展现荞麦园的文化品味。这样,荞麦园文化就社会化了,书画家们的市场和社会性也就更加凸现了。

闻着浓浓的荞麦香,吃着绵软可口的米糕,听着高亢豪放、曲婉沉郁的信天游,欣赏着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你会禁不住感叹:陕北真好!荞麦真香!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