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初,刚到北平不足一年的李可染就在中山公园办了一个画展。这是他到北平后办的第一个展览。当时,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和学校的诸多同仁都前往祝贺。看了展览,许多原来对李可染不太了解的人都大为诧异,没想到平时言语不多、性格内向的李可染才华竟如此出众,对他都敬佩不已。

这次展览,李可染挑选了100幅作品,其中人物最多,其次是山水和牛。这些作品大多是在重庆时的旧作。到北平后,他又画了不少,也选了一部分。为什么要办这个展览呢?原因也很简单。到达北平后,李可染每天的生活很简单,也很有规律,就是教书——回家——教书,连学校的不少同事对他了解都不多,更甭提社会上的人了。而且,当时的北平国画界观念保守的传统势力很强大,对他这个刚刚四十出头的画家,根本不屑于认可。李可染既感到北平文化底蕴深厚,又觉得这里处处都讲“国粹”,如果没有一技之长,自己很难在这里站稳脚跟。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决定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各界了解一下自己的艺术学养和笔墨技法

李可染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家里的日子过得实在艰难,李可染想卖几幅画。那时,北平的物价一天三涨,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贬值得厉害,一沓票子有时竟然买不了两张大饼。除了自家的生活,李可染还要资助在徐州的大哥李永平一家。一次,他的好朋友田汉的儿子结婚,邀请他们一家子参加婚礼,这下可愁坏了邹佩珠:大人们好说,换件干净衣服就行了,可儿子小可呢——他脚下的那双鞋还露着脚趾头呢?没办法,邹佩珠找出一件不常穿的半旧衣服,剪下一块布,整整熬了一个晚上,才把小可的那双鞋补了一遍。李可染望着疲惫不堪的妻子说:“这比做一双新鞋还费事呢!”邹佩珠说:“总比露脚趾头体面吧!再说,你和田汉认识快二十年了,在‘三厅’的时候还朝夕相处。咱们现在去这样的场合,得让你这个美专的副教授有个面子呀!”李可染笑着连连点头。

李可染平时喜欢穿的一件风衣,是他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买来时有点褪了色,邹佩珠又给染了一遍,穿起来和新的一样;他脚下的那双皮鞋,也是从旧货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日本兵穿过的。李小可小时侯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所穿的都是邹佩珠改的旧衣服。还好,那次展览卖出去一些作品,除了寄往徐州一部分,剩余的都补贴了家用——李可染终于暂时不用再向学校提前借工资了。

李可染在北平的首次个展引起的反响不小,许多人都开始关注他的艺术。同年9月12日在天津出版的《益世报》“艺术周刊”对李可染的画展作了重点介绍。《益世报》“艺术周刊”是徐悲鸿于1947年年初创办的,每逢周五出版。徐悲鸿在发刊词中说:“吾人应开展吾人之智慧,为自然之活动以创造艺术,创造真、善、美有德性之艺术,以自免于弱劣庸俗,以复兴吾中国艺术。”这一期的“艺术周刊”发表了李可染的六幅作品,一幅是白石老人题字的《牧牛图》(见上图),其余是《钟馗》、《蚬子和尚》、《午倦》、《残荷听雨》、《秋意》,又刊登了当年徐悲鸿在重庆为李可染写的画展序言和老舍在重庆《新民晚报》上发表的《看画》一文。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在重庆时为李可染的画作题了不少诗,这次又首次发表了两首,一首是《题可染作〈赤壁夜游图〉》,另一首是《题可染作〈风雨归牧图〉》。其中后一首通俗易懂,看起来像是牧童和牛的对话。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是“我有全身蓑笠,尔无半点披挂,当前走石又飞沙,赶快回家去吧”,后四句是“身上皮肤似铁,胸中胆量无涯,由来磨炼不争差,哪怕风吹雨打”,似乎写的就是李可染执著的艺术追求。同时刊出的还有陆丹林、傅抱石的评论文章,各有观点,言辞恳切。陆丹林的文章题为“读画随笔”,说他自己早在十年前就对李可染的绘画艺术有所了解,这一次他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看了李可染的四十余幅近作,认为李可染的作品在“笔墨秀劲中,饱含着他个人的自由作风,文静清隽,而没有一些滞迹,题材多取抒写性灵的故事”,用的是“坚重淋漓的笔法”,还说恽南田所谓的“敛浮气,侍思静专,然后落笔,方能洗脱尘俗,发新趣也”就可以在李可染的作品里找到注脚。

傅抱石撰文说:“吾友李可染先生,工山水之外,尤善人物,笔墨之变,耳目为之一新,私心仰佩,莫可言宣。”他和李可染当年在“三厅”共事几年,后来在重庆磐溪又比邻而居,常在一起说文论艺,彼此间感情甚笃。这次他在北平看了李可染的一些近作,感慨良多,还表示:“如果我傅抱石说李可染画得好你们不信,就不妨把他的画拿来,在碧空蓝天之下仔细观赏一番……”

当时还有一位评论家特意撰文《读画随感》,说自己注意李可染的画不是一天两天了,李可染的山水皴法自然、沉雄苍劲,没有时人“中西杂凑”之弊,其作品可以与并世诸贤争席。此文还说:“余尤酷爱其人物,一变龙眠家法,复能于老莲、新罗、大风之外另辟蹊径,独往独来。

其纵逸处,往往不拘绳墨,自得天趣,盖所谓‘得神忘形’者也”。

由这个展览,李可染的绘画艺术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他并没有满足,而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多次向齐白石黄宾虹二位老先生请教。1947年年底,他又和同乡好友、著名书法家朱丹一起拜访了西城“小来禽馆”的张伯英先生。张伯英是徐州铜山人,早年在北洋政府做过副秘书长,乃是一位书法名家。在张家,李可染问张伯英怎样才能写好字,张说:“主要是能控制住手里这支笔,就是能够提得起、顿得住、走得开。就靠这几点,我养活了家里上上下下几十口人。”李可染听了,和朱丹相视一笑,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一技之长啊!”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