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曾国藩可谓家喻户晓,但对其在书法上的贡献,能说出一二的人并不多见。尽管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毁誉参半,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却是不容置疑的。其自幼发愤读书,勤于临池,善于思考,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上千万字的遗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曾国藩和包世臣、何绍基三人被誉为清朝咸同年间的“三大书家”。曾国藩还被一些书家推为“明清八大家”之一。

图为曾国藩书作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塘的地主家庭。祖辈务农,父亲曾麟书秀才出身。曾国藩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爱好学习,6岁入私塾,8岁能咏经,14岁能读周礼,22岁考取秀才。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授太子太保衔、一等勇毅侯爵位。1872年卒于两江总督任上,清廷再次追赠为太傅,加恩谥文正。

图为曾国藩书作

曾国藩自幼在其父的启蒙下学习书法,入仕后不管是驰骋沙场,还是赋闲书斋,均把书法当作自身的必修课,对于下属的批复、上疏的奏章,均楷书写就。一生的日记、书信,不是楷书便为行书,到了晚年还不忘钻研书理,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每天早饭后坚持半小时书法学习,其《日记》中载:“11日,饭后习‘独’字50个……12日,习‘徒’字50个。”48岁以后,单日临字,双日摹帖,临池不辍。在其影响下,其弟兄5人及自己的儿子、孙子在书法上都有较高的成就。

曾国藩曾对自己的儿子说:“我40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不可观,余自愧而恶之。”曾国藩的书法正如自己所自省的情况,40岁之前的书法有专家评价,颜柳风貌,规整少韵,缺少个人风格。40岁以后注重对欧阳询、李北海、黄山谷书风的研习吸收,书法风格有了长足发展。其楷书遒劲挺拔,以刚为主,结构严谨,气韵内含,不露圭角,显露出唐碑的风韵、汉碑的雄浑,刚柔相济。其小楷流利自然,劲拔雅利,韵味流长。其行书骨硬肉润,雄强清俊,行笔流畅,韵致雅逸。如其行书七言联“远引寒泉成碧沼,先安笔砚对溪山”(见下左图)雄浑苍劲,点画的起落顺势自然,不娇柔,不造作,给人以飘逸洒脱的自然美。

书法艺术,曾国藩追求雄阔刚劲,反对剑拔弩张或阴柔乖巧的风格,主张书法的雄浑和内在美。在书法理论上曾国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利用易经八卦之说,阐明对书法本源的看法。他认为乾为阳,阳为刚,坤为阴,阴为柔,刚柔不能平分,应以阳为主,或以阴为主,不然两者都不存。初学书法,应从唐楷入手,专习一家,然后可采摭众家之长。学习书法一是用笔,二是结体。“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执笔要高,注重墨色。这些精辟的书学理论,对现代的学书之人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是一位有恒心、有毅力的书法大家,至今也是学书之人的楷模。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墨迹珍品,书联、条幅、日记、信札达到1000多万字,仅《日记》就有130多万字。从现在行世的《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全集》就可领略曾国藩墨迹的丰厚。

自中国书画市场开槌以来,曾国藩的书法珍品便流入市场,有书联、书轴、扇面、手卷、信札等,书联占有较大比重,主要为楷书和行书,亦有极少部分篆书。流通总量约有800余件。曾国藩的书法市场行情还是比较好的,成交率达到了64%。从1993年的一副对联1万元左右的价格攀升到现在8万至10万元。2010年12月北京瀚海、上海朵云轩拍出曾国藩行书七言联,价格分别为5.04万元和19.04万元。2011年1月北京翰海再拍曾国藩书法镜心,获价10.64万元。

曾国藩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存,无论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中国历史史料价值看,都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附图为曾国藩书作)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