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是宋代书画家米芾在中秋登临海岱楼赏月后书写的一件草书名作。诗帖篇幅不长,内容为:“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诗作前后抄录了两遍,仅末句倒数第二个字“西”和“东”不一样;其间还有两行批注:一是“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一是“信书亦一难事”。言下之意,一首诗先后写了三四次,仅有一两个字让自己觉得满意。这亦印证了米芾认真严谨、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书写态度。
宋 米芾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25.2×36cm 纸本草书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因官拜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尤以书法名世,擅长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且长于临摹古人书法,几可乱真,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米芾习书刻苦勤奋,每天临池不辍,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史料记载他:“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米芾书法最为人称道的是行草书,以晋人风韵为根基,参以唐代李北海、颜真卿等诸家之长,兼取六朝风骨,作品严于法度,雄健清新,变化多端,洒脱奔放。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是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杜甫曾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描绘它辽阔恢宏、磅礴壮丽的景观。宋绍圣四年(1097),米芾任职涟水军使(相当于县令,非武职)期间,喜好游览、登临海岱楼,眺望淮河入海处壮阔的海天景致。他在《焚香帖》(作于元符元年秋日,公元1098年)中写道:“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极写了淫雨霏霏,连日不开,不能前往海岱楼登览观景,让人怅然若失。在《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词中则写道:“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将海岱楼比作月亮上美轮美奂的广寒宫,颇具一种天地悠悠的遗世独立情怀。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纵25.2厘米,横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的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海面波光粼粼,犹如银泻汪洋,天际闪现万道虹光,孕育出瑰丽的珍珠。后两句引出“吴刚伐桂”的典故,暗自遐想若非吴刚日复一日砍伐桂树,桂枝快速生长必然会撑破月轮。米芾托物言志,借自然胜景,慨叹官运不遂,喻指自己仕途坎坷曲折,一身才华无法施展的郁抑心情。
米芾习书曾受苏轼指点,崇晋卑唐,专学晋人草书,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他在《论草书帖》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他自称习书为“刷字”,用笔迅疾劲健,跳跃跌宕,神采毕现。《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字字有法,出入“二王”,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的变化对比中,寻求欹纵变幻,在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的对立统一中,形成水乳交融,表现出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的笔法妙趣。整幅作品结体奇诡,笔法率意,亦浓亦纤,亦中亦侧,提按分明,牵丝劲挺,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畅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辅相成,一洗晋唐以降平和简远的书风,创造出飘逸超迈的气势和沉着激越的意境,凸显出既雍容沉稳又豪放不群的独特风格,别开生面,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