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活跃的画家,大多是汉族人,其他民族的画家较少。但在一些少数民族执政的朝代,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画家,如辽代、元朝就有不少少数民族的书画家,在清朝的画史中也有一些满族、回族或蒙古族的画家,活跃于画坛。如著名的仕女画家改琦,是回族人;清代若干宗室画家,就都是满族人。本文所要提及的莽鹄立则是一位蒙古族肖像画家。

莽鹄立作品为《阿克敦过庭图》轴  绢本设色,纵132厘米、横70.2厘米

 据画史上的记载,莽鹄立有满族和蒙古族两种说法。“莽鹄立,字卓然,正黄旗满洲,官至都统、侍郎”(佚名:《读画辑略》),又曾“官长芦盐院”(张庚:《国朝画征录》)。李放著《八旗画录》载:“莽鹄立,字树本,号卓然,伊尔根觉罗氏,蒙古正蓝(一作镶红)旗人,雍正元年由理藩院笔帖式擢御史。恭绘圣祖御容,改隶满洲镶黄旗。官至甘肃巡抚、正蓝旗满洲都统,谥勤敏。”不过从以上这段叙述来看,虽然莽鹄立后来隶属于满洲镶黄(或正黄)旗,但他其实应当是蒙古族人。又根据《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一书的记载,莽鹄立生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卒于清乾隆元年(1736),终年65岁。莽鹄立供职的理藩院,是清朝专门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官署,并兼办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官署内专门录用了一些蒙古族人。

 关于莽鹄立肖像画的画艺,画史中亦有提及,称其“工写真,其法本于泰西,不先墨骨,以渲染皴擦而成,设色鲜丽,神情酷肖,传真之法,别开生面,颊上添毫,颇无虚誉,亦画中之能品也”(佚名:《读画辑略》);“工写真,其法本于西洋,不先墨骨,纯以渲染皴擦而成,神情酷肖,见者无不指曰是所识某也’”(张庚:《国朝画征录》);“善没骨画,又精传神”(吴心穀:《历代画史汇传补编》)。莽鹄立正好生活在一些欧洲传教士画家供职于宫廷的时代;这部分欧洲画家不但在宫中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传授西洋绘画的技法,而且这股风气也影响到宫廷之外一个并不很大的艺术圈子中。莽鹄立就是一位这个艺术圈子中受到欧洲画风影响的蒙古族画家。郎世宁来华时(1715年)莽鹄立已经40多岁了,应当已经掌握了相当不错的绘画技巧,但他仍从西洋绘画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成为一名颇有名望的肖像画家,十分难得。诸种画史中都提到莽鹄立肖像画的技艺,“本于泰西”、“本于西洋”,就说明了他受当时西洋绘画艺术影响的事实。莽鹄立要大郎世宁十余岁,在郎世宁来华之前,他在原先的学画过程中应当已接触过西洋绘画,如果按照笔者所区分的“间接学习”和“直接学习”两个阶段的说法,莽鹄立应当是属于横跨“间接学习”和“直接学习”两个阶段受西洋绘画影响的画家之一。在莽鹄立的作品上可以看出,他在学习西洋画法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写真”技法,于此基础上,再适当加进了欧洲绘画的明暗凹凸方法(仅在脸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两幅莽鹄立的作品,其中一幅作品为《阿克敦过庭图》轴(见附图)。图为绢本设色,纵132厘米、横70.2厘米,画上署款作:“过庭图,莽廷尉为冲和学士作此图,属良常馆侍王澍书款。”画幅的诗堂上则有阿克敦的一段楷书长题:“康熙五十七年夏六月,前理藩院郎中令廷尉莽公为余写小照,时年三十有四。越七载,海昌郑子补庭树……雍正乙巳立秋前三日阿克敦谨识。”根据诗堂中阿克敦的题记可知,此图画于康熙五十七年,即公元1718年,此年莽鸪立为47岁。而图中之背景则是过了7年之后的雍正三年(1725)补绘的,与诗堂上的题记同时。画像的当时阿克敦年纪是34岁,则其生年可以推算,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画面上仅有王澍代书的款字。王澍(1668—1743年),字若霖,号虚舟、良常山人等,金坛(今属江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曾官吏部员外郎,擅长书法。阿克敦书写诗堂的时间,应与王澍的题款及“海昌郑子”补图为同一年,惟补图者“海昌郑子”,不知何许人,待考。

 画中的人物阿克敦作立像,头戴鲜红色顶戴,身着蓝色长袍,足登棕色双履,相貌堂堂,颇为英武。人物面部以线条勾勒为主,稍作渲染,立体感尚不十分明显;背景中的树石、屋宇,画得也十分规整,以线条勾画物象轮廓,色彩鲜明,属于十分传统的中国工笔绘画。(上)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