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族传承方式展开的书法创作链在古代并不少见,公认比较成规模气候的有晋时的王、谢、郗、庾、卫诸家。

这几家中的家庭成员由于地位居高,生活优裕,比寻常人拥有更为良好的学书条件,因而就出了一批家族式的书法家,如王氏一族,就有王导、王恬、王洽、王劭、王荟及王羲之、王玄之、王献之等几十人。那时诸家如日中天,光照书坛,成为一时佳话。家族书法在传承过程中有利的一面是零距离的传授,有血缘、亲缘这方面的关系,声气相投,易于上手,可以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传递不衰。

王氏书法,由晋代一直到隋代智永手上,一脉相传三百余年。如今有书法家仍称自己是王羲之多少多少代孙,可见家族书法之传不绝如缕。不过,这种书法发展类型有一个致命的地方,就是近亲繁殖。为首的开书坛风气之先,家族成员近水楼台,纷纷仿效,结果重复蹈袭,难出新意,以至于个性泯灭。

譬如米友仁学其父米芾书法,赵雍、赵奕学其父赵孟頫,都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仿如屋下架屋,床上叠床,格局狭小。在近亲仿效的过程中,审美趣味趋同,笔下技巧一致,开新风气的胆略消失无踪。王献之之所以能与王羲之在书风上迥异,正是超脱了其父的框架。他走另一条审美道路,甚至认为其父应改变书体,并认为自己的书法比起其父的书法来,“固当胜”。

王献之的书法有“破体”之称,广泛吸收,打破常规,可谓金声玉振。现在,我们赞赏米芾、赵孟頫书风独特,几乎已经忘记了米友仁之类人物。书法史只会承认创造者。家族书法的传承,的确形成一家之法。后人承续先人衣钵,悉数接收,甚至没有任何异议,只是崇仰敬畏,以家法为准绳。从继承这个角度看,这么做也无可非议。

可是,从书法艺术发展的前景看,没有新变,只是重复、再现,必将死水一潭。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只有一个——太近。王羲之说:“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拉开审美距离上的跨度,跳出家族书法的小圈子,走入更广阔的空间,才可能有新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要避近致远,过于近,就会有不少问题看得不是那么清醒,甚至只能看到好的。致远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其中就包括超越现有的环境、思维和手段。书法家喜游山玩水、登高望远,远景发人深味冥想,得其远意。“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远视,可使心境开阔朗畅。追寻古风就是追远,古风已经洗尽铅华,言简旨远。

追求者舍近求远,精神在远距离地进行交流,获得新质,汰去陈腐,艺术生命也变得更有张力、更加鲜活。由此可以类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书法好手,却由于近,不宜成为我们仿效的对象。我们的目标一贯是远距离的,是经过久远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

家族书法是社会书法或者说历史书法的缩影。即便寻常人家,在“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诗书”的古训激励下,也力促子弟们习书,写一手好字成为普遍的追求,书风因而兴盛。

现在,生活节奏越发迅疾,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家族书法早就已经过了鼎盛期,正在走向式微,想来却也令人心生几许怅惘。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