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奇的漆画《风起水涌》系列作品,向读者展示出一片瑰丽而神秘的世界。这批作品不仅体现了李锡奇在视觉艺术上的新思考,也体现了当代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938年生于金门的李锡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投身于现代美术的研究和创作。他就读的台北师范学校,曾经是台湾“新美术运动”的发源地。

宽松的校园环境和敏锐的艺术眼光,为李锡奇的艺术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台湾“现代版画会”的创始人和“东方画会”的重要成员,李锡奇从艺之初,就有着活跃的心态和饱满的激情。他的早期作品尤其以版画见长,曾经参加第五届圣保罗国际双年展(1959年)、第一届香港国际沙龙展(1960年)、第九届东方画展(1965年)、菲律宾第一届亚洲版画展(1968年)、日本第五届国际青年艺术家展(1969年)等重要展览,被誉为“极具东方哲理精神的表现”。

 李锡奇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上世纪70年代开始涉及陶艺创作,1976年开始使用喷枪绘画,1990年参观湖北荆州美术馆,又成为他涉足漆画艺术的重要机缘。李锡奇对漆画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他从富有楚骚精神的古代漆画作品中获得了丰富的灵感,最早的漆画《远古的记忆》系列作品,就是以大漆为媒材,包含了现代形式审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成功创作。

李锡奇的漆画《风起水涌》系列作品

在李锡奇的漆画艺术中,可以看到版画的严谨、陶艺的朴实、水墨的流动以及超越古今时空关系的广博胸怀,可以看到李锡奇自《拓印》系列、《本位》系列、《月之祭》系列、《旋舞》系列、《时光》系列、《霓红》系列、《大书法》系列、《临界》系列等作品以来的一贯创作风格。在《远古的记忆》之后,李锡奇还先后创作了《记忆的传说》系列、《郁黑之旅》系列、《后本位》系列等作品,直到2007年着手创作漆画《风起水涌》系列。

李锡奇的漆画《风起水涌》系列作品

 在《风起水涌》系列漆画作品中,李锡奇延续了他对形式审美的创作思路。画面上那些变化多端的方方圆圆,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态互相穿插呼应,在视觉张力的作用下表现得格外生机勃勃。李锡奇早年受到野兽派的影响最深,他在马蒂斯提出的“必须从所表现的对象的外表解脱出来”的启发下,追求艺术作品“内在的真实”。

这一点,在李锡奇的《风起水涌》系列作品中,仍然表现得相当清晰。“风”和“水”作为没有固定形态的客观对象,在画面中具有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李锡奇并没有局限于可能性的外表形象,他把对“风”和“水”的理解,提炼成各种各样的视觉形态,通过这些形态之间的融和与冲突,交织成不拘一格的画面。比如,《风起水涌0901》的正方形和半圆形,《风起水涌0903》的圆形和方形,《风起水涌0908》的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不规则形,《风起水涌0923》的方形和不规则的支离破碎的形状,还有那些源自书法飞白、舞蹈片段、霓虹灯的光与影等各种感受性的因素,给读者带来内涵隽永的话题。

 对漆画媒材肌理的把握和表现,是《风起水涌》系列作品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具有七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漆画,有着多种表现方法,比如绘、嵌、撒、变、刻、堆等。何时、何处使用何种方法,既是画面表现的客观需要,也是艺术家个人爱好和主观选择的结果。李锡奇在《风起水涌》系列作品中,主要使用了大漆起皱的方法,利用起皱的纹理变化及其与平涂的漆面之间的视觉反差,营造出一番别致的意境。

与很多当代艺术家在漆画创作中热衷于使用蛋壳镶嵌不同,李锡奇只是偶尔才在作品的局部使用这种方法。

李锡奇认为,方法服从于表现,重要的不是用什么方法去表现,而是用什么方法能够最恰当地表现。李锡奇的创作意蕴中有着深刻的楚骚情结,那种“沧浪之水”的生活体验,那种“野有蔓草”的惬意情怀,那种“采薜荔兮水中”的远歌近思,那种“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精神境界,一旦与充满现代性的形式语言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焕发出扣人心弦的文化魅力。李锡奇的漆画《风起水涌》系列中的诗性感受,正是得意于此。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