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的《江汉揽胜图》轴(见右下图),纵107厘米,横171厘米,绢本设色。在武汉博物馆一楼展厅的序厅正面墙壁上,有一幅气势恢弘的巨型壁画,就是以此画为蓝本制作而成。

作者特意选取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水陆情景作画,青绿山水写意,设色古雅清秀,真实地见证了明代武汉三镇山水风光与物事繁盛的景象,可谓一幅最能代表武汉地域特色、集艺术观赏性和历史研究性于一体的中国山水画佳作,突出了江城武汉的历史风貌,在研究武汉城市演变方面显得弥足珍贵。

明代的《江汉揽胜图》轴

纵观《江汉揽胜图》轴,只见江面上百舸争流、帆樯林立,江岸上青瓦民居鳞次栉比。左上方,武昌城墙高大险峻,环城而绕。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等依次而列。我国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巍然耸立于胜象宝塔之后,与远处的洪山宝塔遥遥相望。浩浩长江奔涌而下,烟波浩渺;舟船来往穿梭如蚁。远方江中有一沙洲,芳草萋萋;依文献记载,对照地理原貌,此处应为传说中的古鹦鹉洲;汉末名士祢衡曾在此留下“辞采甚丽”的名篇《鹦鹉赋》。右边是汉阳龟山及今南岸嘴一代景象,只见晴川阁雄踞于江边禹功矶头,与对岸的黄鹤楼夹江对峙,形成锁江之势。旁边的禹王庙粉墙碧瓦,铁门关巍然而立。汉阳城墙如龙蛇逶迤。画幅虽小,但结构严谨,景物繁而不杂,虚实结合。作者工笔精致,熔艺术与写实于一炉,将武汉沿江地带的繁荣景象、人文景观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幅画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未有定论,给这幅画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据史料记载,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汉水改道,将汉口从汉阳分离,从此形成了武昌、汉阳和汉口三镇鼎立的格局。从画面来看,有学者通过其中的山水形胜如黄鹤楼、晴川阁在明清时期的兴废、古鹦鹉洲在明清时期的浮沉等情况来分析论证,结合晴川阁由汉阳郡守范之箴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和鹦鹉洲的存在,判定此画大致创作于汉水改道之后,也就是在晴川阁建成之后到鹦鹉洲沉没之前这一历史时期。

画轴右下角题款:“实父仇英制”,左边钤两方印章,已不可辨析。有人据此认为此画作者就是仇英。1988年,经徐邦达先生考证鉴定,此轴虽系明代作品,但非仇英所作。其画风与仇英画法有明显不同,题款应为后人所添加。徐先生认为此画技法不在仇英之下,当为明代另一书画名家之作。至于后人为何添加仇英题款,亦是一个待解之谜。

此画原名《武汉三镇图》轴,后依画作全景改名为《江汉揽胜图》轴,对了解明代中叶以后的武汉历史原貌具有极其重要的史迹价值。2005年,《江汉揽胜图》轴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