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佚名画家所绘的《山溪水磨图》(见下图)又称《民物熙乐图》,绢本设色,纵153.5厘米,横27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真实表现了古代人们生产活动的场景。在群山之中,山口处建有规模巨大的水磨房。泉水由磨坊底部奔流而下,汇集成河。画面正中央是水碓磨房。水流与转动的水碓刻画精致、生动。作坊内的工人大都赤裸着上身,或往来奔走,或忙着操作水磨,或在言语,其言态、情貌被画家表现得栩栩如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秩序井然、真实生动的劳动场面。

  画中的磨房用界画手法绘出,高柱飞檐,气宇不凡。它的立柱、阶梯、围栏、瓦沟刻画得也很精细,具有宋、元时期界画的特点。磨坊的屋顶形式为单檐十字歇山式,屋顶处有采光通风的气窗。因为是全景式描绘,所以观者能看到流水经过盘车水磨的情形。水流自远处山间奔流而来,经过磨房时出现一个明显的陡坡。水从进入磨房到从下面的出水口流出,会产生一个巨大的落差。画中的水磨由若干不同的机械部部件构成,结构清晰,主轴、立轮、卧轮等部件一目了然。左侧的一间房里,描绘的是一组咬合着的平轮和侧轮。右上方的室内绘有直交齿轮系,可能是在驱动着连机碓。中上方的室内绘有主磨,一碾置于楼梯之前。右下方的室内绘有一个盆形齿轮,还有设计优良的短小齿轮、曲柄、联杆、活塞杆与其组合。由此可见,元代工程师的技术是多么精湛!

  画面的近处,描写的是盘车队伍涉水渡河的情景:正准备渡河的牛车,牛紧张,赶车者也很谨慎;已安全渡过河的牛车,人和牛都很轻松。人拉车、赶牛的不同动态,人物之间的呼喊、应答和神情都被画家很好地表现出来。整幅画以流水贯穿,虚实相映,有“烟霞锁腰山而高,掩映断脉水则远”之妙。

  《山溪水磨图》上无题款及收藏印记,也未见画史著录,虽有数枚印章,但是模糊难辨。它是辽宁省博物馆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民间购得的。金、元以来,北方画家多沿袭北宋绘画的传统。从绘画风格来看,这幅作品或许出自元代北方画家之手。从技法上来说,作者充分发挥了线描技法的深厚功力,用淡墨、浅绛色染山岚。山石的阴凹处用浓墨作丁头苔点,皴法用小斧劈和短笔麻皮皴。画家先用淡墨皴,再用浓墨皴染。山石的画法明显受到郭熙风格的影响。此作最大的特点是精致、工丽的界画与生动、活泼的风俗画结合在一起,是一幅带有界画特点的典型民间风俗画。图中水磨刻画得精致生动,建筑物刻画得工细逼真,可见画家界画水平的精湛。

  像《山溪水磨图》这种直接描写古人生产活动场面的绘画作品在存世的画迹中颇为少见。这类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府对农业生产的有效管理。图中,画家准确描绘了水磨等的装置构造,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图像依据。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画家对所绘对象的忠实表现。不过,他并没有将建筑物刻画得很呆板,也没有完全按照图样画机械,而是将它们美化了。宏伟的建筑物和生动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画家既真实地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层楼重阁、回廊曲栏,使其符合实物的比例尺寸,又对其进行了艺术美化,使其在画面上更巧妙、灵动,更有美的感染力,可见画家匠心的独特和技巧的卓越。

  从作品的主题、意蕴、技法和创作背景、创作历程、流传经过、真伪判定等角度可以分析一件特定的绘画作品。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作品的价值还能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世貌风情”四个字也是体现一幅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没有现代影像技术的元代社会里,能够记载历史的除了文字和后世考古发现的各类实物外,大概就只剩下绘画了。《山溪水磨图》通过描绘规模巨大的水磨坊来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让观者能从中感受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历史及文化,这正是它的宝贵之处。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