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为笔名,本名张爱国,字瓮山,号包天斋主,山西太原人,1944年生。他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后供职于山西省政协,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黄河印社社长。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张灯篆刻

 张灯篆刻的学习与创作走的是秦汉———吴(昌硕)齐(白石)的传统路子,印风古拙质朴,多有古玺汉印的味道。在当代印坛进入大众艺术的背景下,面对浩浩荡荡的篆刻艺术大军,任何一点具有个人原创性的突破都是值得人们珍惜的。很多人都想创新,然而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寻觅到这向前一步的突破口。张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以砖为印材的篆刻创作中。中国砖刻的历史很久,以砖刻印也有不少人尝试,但如张灯那样执著痴迷者并不多见。他博涉古陶印、秦诏版、汉瓦当、晋砖文,在对材质的开拓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在材质与工具的拓展中找到了自己在篆刻创作中的新起点。

不盈 张灯篆刻

 砖材方便易取,印面较大,更适宜于篆刻的普及以及在展厅中观赏。张灯在尝试以砖为材质刻印的同时,还进行了治印工具的探索,创制了粗粗的、尖尖的钢锥。以锥治印,“笔笔中锋”。他以砖代石,以锥当刀,创作出了大到盈尺、小到方寸的各种印章作品。在保持篆刻艺术语言纯粹性与形式美的基础上,凸显出了砖材的材质美。苍茫古拙、奇崛斑驳的印面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与线条张力,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张灯用砖头刻制的印章作品骨子里是篆刻艺术的传统精神,气势浑厚古朴,章法疏密得宜,字法严谨纯正,或恣肆,或精密,或畅快,涩重的刀法,体现了地道的篆刻语言,然而又都有着显明不同于石材篆刻的材质美感,有一种更为混沌的古色古香的大朴不雕的气韵,散发出了十足的砖味。

康庄大道 张灯篆刻

 对于张灯来说,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件事是,他曾带了几方印蜕去杭州向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先生请教。刘江先生凝视片刻,问:“不是石头刻的?”张灯一愣:“您怎么知道?”刘江先生答曰:“有砖味。”这使张灯惊喜不已,从此更加坚定了用砖来铺就这条通向篆刻艺术高峰之路的信心。

 虽说砖头遍地,伸手可取,却也不是块块适用,要根据不同对象与风格,有所取舍,这就得随处留意了。张灯从外地归来,常常带回整箱的东西,打开来竟全是各地不同的砖块。他还常在建筑工地、拆迁旧址一些地方转悠,挑拣各色各式的砖头。一次,他与妻子逛街,看到柳巷旧城改造,很多地方都是废墟一片,他马上决定不去商店了,转而在瓦砾中翻拣起来。他们还真找到了一块满意的方砖,有五尺见方,重约四五十斤,品相完好,年代久远。可要把方砖搬走,谈何容易,抱不动,扛不起,就只能背了。于是张灯驼着腰,背起砖,妻子在后面扶着,三步一停,五步一歇,前俯后仰,东倒西歪。两人都弄得一脸灰,一身汗,硬是把砖背到了百米远的路边,最后找了辆出租车拉回家。

难老泉声 张灯篆刻

 由刻砖而爱砖,由爱砖而迷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砖便有了生命,便有了灵性,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张灯的砖刻渐渐为人所知。山西省城书家搞大字展,多请他用砖头治大印。一方用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明代城砖刻的巨印《唐宗晋源》,获得了山西省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台湾学者求印两方,不要青田、寿山,也不要昌化、巴林,指明就要他的砖印。前些时,山西省文联大厦重新装潢,一进大厅,屏风正中一方“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巨印就是张灯的砖刻作品。

 张灯号“包天斋主”,我却以为还不够“胆大”,其砖刻中过多的理性安排抑制着激情的宣泄与心智的灵光。大师齐白石曰:“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企望张灯能在创造的突破点上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再臻新境。(附图为张灯砖刻作品)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