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道路。从改革开放初始的“拨乱反正”到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技巧进行“艺术创新”,再到对传统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的回归。中国美术思潮的重大变化表现在对传统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或回归上,这背后有复杂的文化背景,那就是对“五四”之后文化上某些激进观念及做法的反拨与矫正。在中国画领域尤其如此,在“复归传统”的口号下,对“五四”以来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传统进行实质性的消解。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转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美术的发展走在了一条并不正常的轨道上。

 一、注重作品忽视人品,有悖于优秀作品的流传规律。

 “湘东王天挺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象人特尽神妙,心敏手运”这是南北朝的书画评论家姚最对南朝梁元帝的评价,看起来都已接近圣人了。他所著的《山水松石格》,也表现了较高的绘画理论。但梁元帝残忍而暴戾,在西魏的军队快打到皇城时,“聚名画法书及典籍24万卷……焚之”,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这是一场文化史上的巨大浩劫,可以与秦始皇焚书,董卓之乱焚石室藏书等相提并论。别人问他为什么要烧书,他说“读万卷书,犹有今日,故焚之。”了解了这些历史的读者,对他的作品就不再会崇拜而是嗤之以鼻。

 近段时间,网上就文怀沙的事情炒得沸沸扬扬。传记作家李辉发表原创文章称,文怀沙先生近年频繁亮相各大媒体,以百岁老人、“反江青”英雄和国学大师的身份名声大震。然而据其考证史实,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文怀沙先生的年龄、入狱原因、国学大师身份均可疑。一文惊起千层浪,有文怀沙的弟子、朋友纷纷出面澄清,也有人支持打假者仗义执言,更有文戏言,当代国学大师,一夜之间,怎成金庸笔下“裘千丈”?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大众对文化人的人品要求,当名人的人品遭到质疑时,再高大的形象也会轰然倒塌。

 徐悲鸿说:“人们通过书画欣赏,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最终转化为对作者艺术风格、特点的判断和认识,对其人品及画品的感触,以至对作品艺术价值走向的评估。”可是许多评论家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后,只顾称赞欣赏,不再进深关注画家本身及身后的事,这种就画评画的做法是不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中国画一向讲究人品和画品的统一,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虽然画的格调和技法不能代表人品,但最终是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画品,这是一点也掩饰不来的,人品与画品同时或差不多达到一个高度的出色画家才应该是评论家应该真正关注的,才是艺术价值走向看好的。我们的美术评论家应该推崇作品人品有双重优势的美术家。

 二、中国美术品市场秩序不理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的美术品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应该客观地看到,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并不乐观,如经纪人制度不完善,制假、售假、拍假纠纷逐年上升,恶意炒作哄抬画价等不公平交易问题突出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市场信誉,也使得很多愿意并准备投资美术品产业的人望而却步,消减了投资意愿。一个没有诚信、没有完善投资机制、供需信息不对称、价格不稳定的市场,就不能够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现有的表面繁荣缺乏持续发展的根基,最终会导致泡沫不断增加。

 过分炒作导致市场混乱。由于最近几年,中国美术品市场十分火爆,美术品的价格成倍上涨,越来越高的投资回报率,不仅吸引了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收藏者、企业家,也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的中介人。有的人从股市、房市撤出的大资金介入到了美术品市场,开始炒画了。但实际的情况是,真正有水平的、“理性投资”美术品的收藏家并不太多,许多人是冲着美术品投资的高回报而来的。市场经济下的艺术市场谁也无法阻止各种资本的介入。问题是过度的投机会给市场带来大量的饱沫,进而严重影响市场的秩序。不可否认,时下的收藏热很大一部分带有很强的投机成分。

 三、赝品泛滥制约拍卖市场。

 书画作伪自古以来就有,作伪者受利益驱使,仿制他人作品或窃换真迹或出售获利。纵观中国近十几年来艺术市场发展过程,制假售假、唯利是图的现象触目惊心,作假、批发、炒作、拍卖一条龙,呈现出职业化、集团化的营运特点。书画市场中,因作品真伪问题而引发的争议乃至诉讼时有发生。

 赝品泛滥具体表现为:造假、售假、拍假,通称为“三假”。一是名家字画造假之风盛行,不仅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且有向高科技、区域集团化和产销一体化合而为一的趋势。二是售假经营的公开化和网络化,中国的大小画摊、画店和画廊十几万家,销售假字画非常普遍,如果某一画家今天走红,明天就有多家画店在出售其赝品,售假似乎业已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三是拍卖公司拍假,投资者对拍卖公司的信任度很高,然而,国内一些拍卖公司受巨额利润的刺激,对赝品熟视无睹或故作不知,甚者暗中与售假者相勾结,知假拍假。“三假”行为已严重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和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国际著名的某拍卖公司就因为担心“赝品”问题而放弃过拍卖中国画。

 大量伪作赝品充斥于美术市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书画的交易,无论是对美术家、购藏者还是中介机构,都是一种伤害。对美术家权益的侵犯和对购藏者利益的侵害自不必说,对中介机构来说,出售伪作在短时间内也许能够牟取暴利,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交易行为不仅会导致艺术市场的混乱,也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如果鱼目混珠、真赝不分,真品也会由于买家的犹疑而无法售出。同样会影响拍卖市场行情。伪作赝品盛行是阻碍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新兴的艺术品市场经营秩序会遭到严重破坏,继而影响艺术品市场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健康和长久发展。

 四、美术批评的标准失效,不负责任的鉴定专家危害市场

 1978年之后,在以王朝闻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美术理论家的带动下,美术理论家的阵容逐渐扩大,形成了一支独立的队伍。他们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获取力量与勇气,用自己的批评文字干预艺术现象与创作实践,讨论艺术原理与规律,在30年美术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近10年来美术批评也遇到了新问题,严肃的学术批评日渐减少,为创作家写的介绍性文章增多,而这类文章中的溢美之词往往多于认真的艺术评论。还有,因为美术创作呈现多元、多样的势态,原来统一的艺术批评标准常常失效,批评家“失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得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不一,权威部门不再权威,权威专家也不再权威,对美术作品的优劣难以达成共识,为一些投机分子提供了机会。

 在权威鉴定部门缺位的情况下,书画鉴定就会经常出现争议,这也就导致了专家、画家、家属齐上阵为作品真伪作鉴定的局面。姑且不论这些鉴定者们在鉴定方面的权威性如何,在没有监督机制的督导下,这三种鉴定群体都容易出现问题。书画鉴定是高深的学问,哪怕最高明的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这本不该求全责备。然而,当某些鉴定家们“利”字当头时,只要有钱收,就马上给个“鉴定证书”。而这一纸“鉴定证书”的费用,往往就成了造假必不可少的一项成本。这种“鉴定证书”与其所“鉴定”的赝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不仅成了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赝品的流通保驾护航。“鉴定证书”本是顺应市场需求才出现的,体现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这些“专家”的“鉴定”以及各种“鉴定证书”却使得本就混乱的书画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实际上,这些“专家”所侵害的不仅是市场和买家,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名誉也是一种损害。

 其实对作品真伪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书画家本人,但他们在打假活动中却屡屡受挫,如史国良的打假,非但没有奏效,还遭到北京轲尔多拍卖公司的“封杀”。而对于画家涉足鉴定的行为,也有人说,画家本人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把真画说成假画,其鉴定结果也并非完全可信。诚然,有些书画家或者由于未出名之前作品稚嫩,或由于无偿赠送反而被卖,或为抬高作品价位,故意把真的说成是假的,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但仅是个别现象,绝不能代表书画家整体。

 一般拍卖行美术品的鉴定大都由本公司的鉴定师担任。但是,对同一件作品同是权威的鉴定家也会有不同的鉴定结果。因此,需要科学、公平、公正的鉴定程序。对于一些重大的作品存有疑义,拍卖行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家应有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对有争议的作品进行鉴定。

此外,则是证据程序的确定。假如在拍卖会上收藏者买到赝品,该由谁来举证,谁来鉴定,鉴定结果法院能否采信,而且鉴定专家不同的意见谁来取舍,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归结起来是美术家们和美术市场从业者的职业品质与素养问题。我们美术家需要做到的是,努力提高人品和作品的质量,尽量不受经济收益的诱惑,不做应景之作,不随波逐流,为后世留下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