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线条的重新组合

书法利用线条的节奏变化构成作品,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域限的开拓,自然要求线条的节奏变化不断丰富,但是这与汉字性质和书写习惯存在尖锐的矛盾。由于汉字音、形、义的独立,汉字书写已形成一种固定的空间节奏形式——每一单字都成为明确划分开的节奏段落。这便是汉字书法空间节奏的基本结构。然而,人们书写时的运动节奏并不一定与这种模式相吻合。草书技巧成熟以前,点画分立,矛盾并不明显;草书技巧成熟以后,点画可以连书,线条的起止具有充分自由。这种运动节奏的自由变化完全可用来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心活动,但它受到既定空间节奏模式的制约,矛盾由此激化。

汉简草书中只有单字内部少量点画的连书,今天所能见到的时间最早又较为可靠的单字连书之作是东晋桓温、王导等人的作品。其间,在不少书迹中虽然不曾出现贯连单字之间的线条,但书写时的起止已明显不以单字为界——从墨色的变化和用笔的承续关系来看,许多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形断而意连。应该说,这已经构成对既定空间节奏的威胁。到王羲之,他的行、草书作品中二三字连书已成为常见的现象,非连书的单字在书写时的停顿、起止也随机安排,灵活多变。这种运动节奏的变化引起两字之间过渡空间性质的改变——它们开始向单字内部空间渗透,如《初月帖》中的“遣此”“遣信”“去月”等处。经过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铎等人的发展、开拓,这一构成方式形成与单字轴线连缀系统并峙的又一大潮流。这种构成方式以粉碎字间空间、重新安排空间节奏为特点,谋求空间与时间节奏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我们把这种构成方式称为分组线构成,它的典型形态如图一所示。

在这种新的构成系统中,空间节奏完全不受单字制约,能够较好地适应用笔节奏的自由变化。它再也不以单字为空间节奏段落,而以密度相近的一组连续空间为空间节奏段落,作品便由这些不同密度的节奏段落缀续而成。这些段落在空间上自成一组(注意一般情况下单字自然成组的现象),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分组线的由来。这种分组不一定与运笔的起止相对应,空间节奏发生显著变化时,笔画仍可能保持连续,这便产生时间节奏与空间节奏的错位。这种错位从来就是保持作品连续性和紧张感的一个因素,只是在分组线系统中,由于空间节奏获得了充分自由,时间节奏和空间节奏才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对位关系。

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属于分组线构成系统,主要根据字间空间的密度。

单字轴线连缀系统中,字间空间比较疏朗,密度大大低于单字内部空间;当字间空间密度趋近于内部空间密度时,两部分空间开始融合;当两者的密度相等时,两部分空间的界限消失,出现空间节奏的非自然分组(不以单字为组)。需要注意的是,形成被包容空间是讨论密度的前提,单字之间只有个别点画趋近或相连,一般不能形成明显的包容空间(见图二a)。只有具有足够的点画趋近并形成明显的包容空间,或字内、字外空间的包容性十分相似时,字间空间的性质才会发生改变(见图二b)。

对于空间密度,我们在这里运用的仅仅是目测判断。当然可以采用更精确的判断方法,如通过计算机用网状坐标进行处理,不过目测对于定性分析已足够准确,即使有时不能做出确定的结论,并不妨碍审美感受,也不妨碍下面要谈到的轴线图的绘制。

属于分组线构成系统的作品可以按下述方法做出轴线图。首先将作品按空间密度划分节奏段落,然后做出每一段落的轴线。由于一个节奏段落可能延续较长一段距离,因此往往在段落内部便产生轴线方向的改变,这样便必须用折线或曲线来反映这一部分线结构的运动趋向(见图三),采用这种复杂的轴线也避免了节奏段落有时难以明确划分的困难。此外,着意夸张的长画在较为宽阔的空间往往直接起到趋向线的作用,这些笔画应该作为轴线处理。

各段轴线的连缀还能通过连接两节奏段落的点画强行缀合,而不管这两段轴线距离多远。当两字相距较近,贴近的笔画又有强烈的汇合趋势时,也会产生这种效果。这种强行缀合造成强烈的节奏变化,我们用虚线表示这些实际存在的缀合线段或缀合趋势(见图四)。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