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宋后,绘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尤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宋初,李成、范宽、郭熙继承并发展了五代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画派;活动于南唐、北宋的董源、巨然又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南、北两派既两峰雄峙,又相互交融。随着山水画的迅速发展,“小景”山水悄然兴起。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画僧惠崇“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宋代邓椿在《画继》中说,宋代画家赵令穰擅画“坡坂汀渚,水鸟小景”。“小景”的特色在于“以小见大”和“画中有诗”,即所谓的“君看小景都盈尺,展放江湖万里宽”(王恽句)、“诗家无限意,都属水边亭”(文徵明句)。“小景”所绘景致虽小,但意境悠远,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韵味及其精神内涵。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在承载“小景”画的幅面中,有一种被称为“小品”的绘画样式。“小品”最初是指佛经的略本,后借用于绘画,一般指册页、纨扇之类的小型作品。“小

品”绘的多为“小景”。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裁剪及提炼,在有限的尺幅中表达自我心境无限的适意与自足。南宋时期,画家经常采用“小品”样式进行画画,流传下来的此类作品颇多。

  我们这里欣赏的是南宋画家朱惟德的纨扇小景《江亭览胜图》(见右图)。此作为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25厘米,曾入编清初书画鉴赏家梁清标的《唐宋元集绘册》,被《石渠宝笈重编》著录,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描绘的是江南重峦叠嶂、江水奔流的自然景色。画家在小幅画面上巧妙布景,置近处的崖、亭于右下一角。一株危松扎根于崖岩上,斜伸向江面。临水的石岸上建有亭子,亭内一文人倚栏远眺。江对岸是浅渚水滩,渚上树木丛生。远处山峦重叠,逶迤起伏,意象幽远。画家用三分之二的画面渲染了浩渺的云天,画面开阔、空灵。江水滔滔,一叶扁舟出没其间,若隐若现。放眼望去,水天一色,孤舟远去,不禁让人顿生无限感慨。

  朱惟德的《江亭览胜图》属马、夏水墨苍劲一派,尤其与夏圭画风相近。若将此图与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作比较,会发现它们的意趣、笔墨、构图可称一脉相承。夏圭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构图有“夏半边”之称。明人王穀祥称其绘画“笔法苍老,墨气淋漓,高低酝酿,远近浓淡,不繁而意足,更有不穷之趣”。《江亭览胜图》采用对角线的构图方式,这正是夏圭常用的手法。近处岩崖用大斧劈皴皴出,用笔豪放;松枝曲折多变,用笔苍润;松针用墨浓淡相济,层次分明;小亭用笔沉稳,信手勾勒而成,比例准确。凡此,多有夏圭画之意。虽然朱惟德深受马、夏绘画影响,但不拘泥于他们,而是追溯前贤,广为吸取。如他绘远处景物借鉴了“米家云山”之法———山峦、浅渚先用水涂抹后,再用浓墨横笔拖过。树叶用横点点出,不同于马、夏。由此可见,朱惟德的画风与马、夏画风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庄子在《人间世》中写道:“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所说的“虚”,是指人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心斋”则是获得这种认识的载体。画家要用心感受客观存在,真实生动地表现自然现象。南宋地处江南。江南丘壑间多江河溪流,江河上常常弥漫着雾气。只有用适合表现江南山水特征的笔墨语言来刻画,才能将其表现得恰到好处。南宋画家以虚静之心体察自然,抓住江南风貌的基本特征,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山水景象。天阔水长的虚空意境给观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朱惟德所营构的广阔画境中,仿佛有一股生机在流动、回荡。宁静而深沉的江水以及那一叶扁舟,似乎承载着画家无限的深情。江边的小亭是画面灵魂所在,真可谓“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张宣语)。画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凝聚于笔端,营造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诗情画意。

  画史上无朱惟德的记载,故我们无法了解他的生平及艺事活动。他唯一流传下来的这幅《江亭览胜图》,曾被梁清标判断为张训礼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它是朱怀瑾的作品。细观此画,右侧石面上依稀可见有“朱惟德”的名款。今人详考认为,此作应以画上所书名款为准。梁氏判断此画为张训礼所作的理由不得而知。至于人们判断此为朱怀瑾所作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它与马、夏画风比较接近,并且史载的南宋画院画家中有朱怀瑾,而无朱惟德。至于朱惟德是否属于南宋画院画家,已无从考证。事实上,南宋画院的画风影响了画院内外的画家,擅长此风格的人并不一定是画院画家。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