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隽 1982 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前身),在读博士。 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讲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学院“水墨 缘”工作室成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作品入展2019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作品 展,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 作品进京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徐汇艺术馆收藏。

周隽 折枝 纸本设色 93cm×137cm 2020年

近年的创作多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给我的一些触 动。贺天健说:“‘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 ‘斯’,便是祖国的大地山河。”《礼记》的话点醒了他在 新时代创作山水画的路径。一个“斯”字即可延展出无限风 光和内涵。

周隽 上海屋檐下1 纸本设色 152cm×200cm 2021年

而在我的理解中,“斯”是我所生活的环境、周遭的事物,即日常。但我对于日常的感受,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读书时在这方面我是迟钝的,总被戏剧性的叙事和场景 所打动,爱在画中搭建臆想的空间和事物,爱画外出时所见 的陌生景物,甚至没有见过的事物,只要我觉得画里需要我 会去找了资料来将其入画。但随着人生的前行,慢慢开始发 现寻常中本就蕴藏了各种无以名状的视觉或者意象,这个源 泉蕴藏丰富,取之不竭。思维变了,就会看到不同的内容。这种变化是旅行带给我的,高效的交通带来的空间转换延展 了认知,各地差异化的人文、风物和艺术在脑中造成了信息 的叠压,当我体验了许多之后再回归原本的环境,会对她感 到新鲜甚至陌生,引起表达欲。 这种日常的新鲜感首先来自我对空间和艺术、空间和人的关注。

周隽 上海屋檐下2 纸本设色 152cm×200cm 2021年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

在旅行中,当我实际步入永乐宫三清殿时,首 先震撼我的并不是壁画本身而是壁画体量与建筑建造的依存 关系。如果没有那样舒朗的减柱造建筑,就无法呈现如此恢 宏的大像壁画。当我按图索骥来到一座元代木构前却发现她 并不是一片孤独的遗迹而是和当地人相互依偎,成了民众休 憩的场所,那种无间、温暖的氛围向我展示了历史、传统与 当下可以无比自然地糅合在一处。经历了那些,当我回到日 常,走街串巷时也就开始观察空间和人,空间里人的状态, 由此,平常的市井生活多了一份温度和意义。

周隽 骑手1 纸本设色 78cm×46cm 2022年    周隽 骑手2 纸本设色 77cm×48.5cm 2022年

于是我这个上 海人才开始关注起上海历史建筑的现状,开始有意寻找那些 充斥着烟火气的老建筑,由此开启我关于城市的创作。当对 于空间的关注成为一种习惯,日常就多了一重视角。 再者,是一种包容的认知带来的新鲜感。当我目睹北宋画匠郭发历时四年完成的开化寺壁画时,深深为他登临的 高度而倾倒,理念、艺术和世俗完美结合的高妙鸿篇,能有 这样的作品传世,它的作者是匠人还是文人又有什么所谓? 是纸绢画还是壁画又有什么所谓?当我从云冈、敦煌看到龟 兹,再去看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返回头看到现代主义对于东方文化的再读,对于打散空间和线的理解,文化交融 的伟大脉络会令人看淡许多所谓的东西之争。

周隽 塔 纸本设色 77cm×48.5cm 2021年

回归画室,明 确眼下的课题,专心努力就好。看过更多前人的创造,回归 熟悉的人群,眼前不自觉生出各种形式语言和解读方式,绘 画从来无关于画什么,而是怎么画。 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警句放之 四海而皆准。不断求知,不断拥抱新的经历和感受,不仅扩 展了广度,也能找到钻深的道路。

周隽 无题系列 纸本设色 45cm×31cm×4 2024年

歌哭于斯,现在日常足以 用它的细枝末节触动到我的神经,但我还有许多问题,我还 有许多好奇,我的路还很长。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