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家破人亡》雕塑 高11.5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2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也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于2005年-2007年期间创作、落成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成为了我们铭记历史、寄托哀思的载体。这是一组记录历史的雕塑,让观看者勿忘国耻。这一组大型群雕真实记录了大屠杀中南京市民“家破人亡”的惨烈,呈现了手无寸铁平民的悲惨经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更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塑魂鉴史 珍爱和平

吴为山

面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如此壮观的场馆,如此重要的地点,如此重大的题材,雕何?塑何?雕塑者何为?首先是立意,立意的基础是立场。我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来正视、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兽行,才能升华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纪念。因此,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表现祖国母亲蒙难、呼唤民族精神崛起、祈望和平应当是整个作品的表现核心。立意明确后,要解决的是作品的取材与形式。雕塑应当一目了然而又层层引人深入,情感共鸣由内而生。因此,叙事性、史诗般群雕组合可产生这样的感情交响。在这样的精神意象下,一个强有力的旋律在我内心油然而生:高起——低落——流线蜿蜒——上升——升腾!它对应着由体量、形态、张力产生的悲怆主题《家破人亡》,继而是各具神态、体态的《逃难》群雕(十组人物),然后是由大地发出吼声,颤抖之手直指苍天的《冤魂呐喊》。

吴为山《逃难一》雕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核心是“遇难、纪念”。本组群雕的第一主题是《家破人亡》,它以12米的高度,表现被凌辱的母亲悲痛之极,无力的手托着蒙难的儿子向着苍天呼号,屈辱而不屈。她是千千万万受难家庭的代表,是蒙难祖国母亲的象征。造型似大写的“人”字,嶙峋而沧桑的身躯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而人们正是带着这样的震撼,开始缓缓移步至纪念馆的大门。在第二主题中,我将《逃难》群雕这10组21个人物置于水中,与行人及建筑物若即若离,营造时空的对语。这组雕塑尺寸近乎真人,他们中有妇女、儿童、老人,有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僧人等。最为让人悲怜的是遇难母亲将最后一滴奶喂给婴儿的瞬间,最为勾起回忆的是以儿子搀扶80岁母亲逃难的历史照片为原型的创作,最为令人惊恐的是那被日军强奸的少女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尽,最为引人沉思的是僧人为死者抹下含冤的双目……这21个人物,虚实错落形成悲烈的曲线。

吴为山《逃难二》雕塑

这组雕塑我做得极为淋漓酣畅,它可以凭借体态、动态的极端夸张而达到极强的表现意念,可以将老人那颤抖的筋脉刻画得入微而生动,也可以从他们凸起的双眼揭示那惊恐与仇恨。

吴为山《逃难三》雕塑

吴为山《逃难四》雕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主建筑由东至西最高处18米,最低处西端为正负零。《冤魂呐喊》这一雕塑在西端,从构思上步入情绪高潮,从整体视觉形式上呼应了建筑。它左侧三角形直指苍穹,塑造了一位呐喊者的冤魂;右侧表现的是平民被屠戮的场面。它以劈开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国河山,其豁口便自然成了纪念馆的门道。

吴为山《逃难五》雕塑

吴为山《逃难六》雕塑

整个组雕,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表现我中华儿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2007年12月13日开馆前后,有许多日本观众和记者在雕塑中专门寻觅他们先辈的形象。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铁证如山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否认。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

吴为山《逃难七》雕塑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