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黑白木刻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 星辰,散发着质朴而深邃的光芒。它以其简洁的单色和独特 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 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个风云激荡的时期,鲁迅先生以 其卓越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 木刻作品和技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他亲自组织木刻讲习会,大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一 批优秀的木刻青年。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激发民 众觉醒的黑白木刻作品,积极推动着艺术领域的变革。
邹向群 太湖四季之秋 木刻 35cm×60cm 2020年
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认识到了黑白版画与 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以各自独特且简洁的方式, 都能展现出强大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内涵。黑白木刻形式简 约,以强烈的黑白对比和独特的刀法彰显出强大的表现力, 让观者感受到画面中的力量、情感和氛围。黑白木刻可以对 现实进行完全的写实呈现和描绘,也可以通过概括和抽象的 手法来呈现主题和内涵,使得黑白木刻中的某些元素和构图 皆具有象征含义。
文字,作为另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同样 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象征等方式传达那些难以直接描绘的抽象概念和复杂情感,以增强表达的 深度和广度,也可以用精准的选词、巧妙的修辞和独特的句 式,生动地描绘场景、刻画人物、抒发情感。
当我沉醉于黑白木刻那纯粹而深刻的艺术魅力时,仿佛 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精神指引。那黑与白的碰撞,便是在传 承鲁迅先生对艺术为社会发声、为人民呐喊的追求。在那一 道道刻痕中,我仿佛触摸到了鲁迅先生的忧思与担当,也激 励着我以同样的热忱去关注社会、追求真理。 以凯绥·珂勒惠支(K·the Kollwitz)、埃里希·黑克 尔(Erich Heckel)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在他们的 黑白木刻作品中,采用倾斜、扭曲的画面或者不对称的构图 方式,将画面分割成不规则的形状,凸显出强烈的节奏感和 动感。
木刻中的黑白两色被发挥到极致。黑色常常被大面积 且浓重地使用,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而白色的部分则 常常起到突出主体或增强对比的作用,在黑暗中跳跃而出, 形成强烈的对比。黑与白肆意纠缠,营造出紧张、不安和动 荡的感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状况和艺术家的内心世 界,其主题往往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内省性。通过黑白木刻的形式,艺术家们探讨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堕落、社会的不 公等沉重话题,让观者在黑白的交织中感受到痛苦与挣扎。 德国表现主义黑白木刻以其独特的黑白对比、夸张的线条、 创新的构图和深刻的主题,成为艺术史上独特而有力的表现 形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黑与白的关系也具有深刻而独特 的内涵。黑与白的关系不仅仅是色彩的搭配,更是一种哲学 的思考、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境界的追求,这在倪云林的作品 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其笔下黑色的凝重与白色的空灵相互映 衬,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邹向群 空亭之三 35cm×80cm 木板纸本综合材料 2018年
比如他画中的山石,黑色的 墨块凝重厚实,而环绕山石的白色虚空则显得轻盈飘逸,这 种对比突出了山水的清幽与孤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和韵律感,引领观者的目光在黑白之间穿梭,感受画面中的 静谧与深远。黑与白是相辅相成的。黑色常常被用来勾勒轮 廓、描绘物体的形态,它是画面中的骨架和结构,赋予作品 坚实的基础和稳定感;而白色则常常作为空白、虚无,但它 并非简单的“无”,而是给画面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一种 含蓄而富有韵味的“有”,使作品达到 “以少胜多”“以简 驭繁”的艺术效果。
黑与白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充分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 学观念。黑色象征着阴,代表着深沉、内敛和神秘;白色象 征着阳,寓意着光明、开阔和纯净。二者相互交融、相互转 化,在画面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反映出文人对宇宙万物 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感悟。 黑白木刻摒弃了色彩世界的绚丽纷繁,以最简洁的黑白 两端,是一种极致的纯粹。这种直接的力量体现了黑白木刻 质朴而深邃的独特气质。但这种纯粹并非单调,而是蕴含着 无尽的可能和深刻的内涵,在当代社会的多元艺术形式中坚 守着一份独特的宁静与专注,让观者的情绪在其面前瞬间便 能沉寂下来,仿佛进入了一个静谧而空灵的艺术宇宙。 黑白木刻还散发着一种原始的粗犷气息。刻刀在木板上留下的痕迹,或深或浅、或粗或细,充满了手工创作的质朴 感,每一道刻痕都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画面中的每一 道线条、每一个块面,都承载着艺术家的思考和喜怒哀乐。 它让人们重新感受到手工艺术的温度和魅力,唤醒内心深处 对纯粹与真实的渴望,引发情绪的共鸣与波动。 随着当代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融合,黑白木刻版画也 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它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融入当代 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议题,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活力和包容性。 在这一过程中,它不断挑战和拓展着自身的艺术边界,激发 着艺术家和观者的探索欲望与创新精神,为情绪的表达和精 神的追求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沿溪行,渐入幽境,只见屋舍俨然,白墙高耸,黑瓦 鳞次。墙如雪,瓦似墨,错落有致,与碧水绿树相映成趣。 微风拂过,墙影摇曳,瓦光闪烁,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卷, 尽显江南之雅韵”。黑白,乃是江南的底色。江南的黑白, 简约却绝不简单,含蓄且富有诗意。
它承载着江南的历史记 忆,蕴含着江南人的情感寄托,已然成为江南独特的美学 符号,令无数人沉醉其间,为之倾倒。于每个艺术家而言, 心中都有着一个别样的江南。于我来讲,江南不单有小桥流 水、花红柳绿,还包含着祖辈们的艰辛与荣耀,以及自然无 情的摧残。我时常默默伫立在一片湖边,轻风拂面,于水天 之际,那片刻与先人无言的交流令我留恋,甚至心生惶恐。
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始终是我此前以及今后艺术创作中 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创作的过程痛苦且漫长,尤其是木刻创作,艺术家更需 投入时间、体力、耐心以及情感,方能赋予作品灵魂与生命 力。在此过程中,需要直面失败与挫折,当然作品的完成也 能带来巨大的幸福感,因此版画家永远都是痛并快乐着。 (作者:邹向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虹桥半岛 版画艺术中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