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和军是个实在人。山东人的 实在。 他生于泰安。栖息于泰山脚 下,冀近神灵,他知道崇高的意 义。 泰山之大,不拒细壤,高及云 天,峨峨兮,巍巍然;五岳之尊, 大而稳、稳而安,国泰民安的正大 气象。实在人,总把这种意象的叠 映反复升腾。日久天长,竟成仪式 化。 崇高是一种境界,与丈量某种 高度不同。高度是一种物理量,而 崇高是一种意识量,除了高度,还 有多重的文化维度。依物质和意识 的转换关系,意识量须从物理量的 本体生长,所以从泰山脚下的最低 处向上攀援,以此增加对崇高境界 的体悟,成为倪和军日常的修行。 

倪和军 篆书 黄庭坚《山谷集·论作字》 248cm×124cm 2018年 释文: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书法艺术而言,游走于历史 的碑廊,一碑又何尝不是一山呢? 其碑座,类如泰山的石阶。坚实! 倪和军至今都无法忘却第一 次看到泰山石刻李斯小篆时内心的 触动。虽然那时还不能领会元赫经 “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 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 更痴”的赞誉,也不能了然鲁迅 “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 也”所占据的高度,但线条圆健似 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 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这些 特点,却是真切的,深深植入了他 的脑海中。 “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 在他看来,凡崇高的东西,必然是 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 

倪和军 草书 宋之问《陆浑山庄》 180cm×97cm 2017年 释文: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 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从原始的信息符号走来,书法 于今已脱胎换骨。由单纯文字符号 的表达,上升至艺术的层面,一点一画的摹写,至今都在和人 的思想情怀产生对话关系, 成为意识领域中为人仰望的 视觉对应。而解读这种对 应,就是他每天工作的全 部。 能比肩于泰山石刻的, 还有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 刻,周秦的钟鼎文,以及后 来汉隶、魏碑、唐楷中的书 刻等等。这是共识。 枕游山中观古松,坐 对残碑摩心迹。正大、宽 厚、庄重、严谨、真诚、实 在……一点点成为他品质的 部分。 倪和军。和、军,合 为一体。只能解释为性情随 和,但骨子里刚毅。

倪和军 篆书 英启《晓发泰安》 248cm×105cm 2019年 释文:登车 才息雨纷纷,鲁郭齐城望里分。风意不寒尘气净,袖中携得泰山云

中国人 的处世哲学是,和而不同。 这或许就是他名中的“和” 字之意:和而不同! 对人情世故,倪和军 实在称不上圆熟,讷讷若不 能言,荡荡若无所为。如果 从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二 选其一,倪和军无疑属于后 者。他能做的就是沉溺在邓 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 三庚、吴昌硕等历代书法家 经过千锤百炼用尽毕生精力 换来的书法正果里,在前人 鲜活的生命里,寻找实在, 寻找对应,寻找自己的灵 魂。

从物理量到意识量。 从意识量到物理量。周而复 始,融会贯通。 这种心性,完全是工 匠的内质和气韵——全神贯 注投入到一件事中,做到极 致。这也极度符合他不刻意 雕琢、不浮夸张扬的性情。 即使在获得第四届兰亭书法 一等奖之后,年届四十的他 依然靠篆刻艺术维持着一家 老小的生计,在岱庙北门的 “逸墨堂”里,像一位田间 老农一样在方寸间耕耘,以 此获得物质回报对于艺术和 精神生活的滋养供应。

倪和军 行书 自作诗 248cm×124cm 2019年

慕泰山之巍 然,惟崇高而仰 视。岱庙之中,宝 刻琳琅,而片石赫 赫焉为篆书之宗。 栖止其下,游卧其 中,仰观岱宗,俯 察片石,如沐雨苍 柏,林涧山水,至 静至简,意趣怀 野。其胸中蓄积, 虽不问,可知也。 诚如历代作正大之 书者,既有无上智 慧,又有光明心 地。这就是一个有 成就的艺术家所必 须具有的心性。

王 国维说:“一代有 一代之文学。”这 话用之于书法,也 极妥。 倪和军独钟小 篆,这恐怕来自于 对泰山石刻的领受 长期濡染所致。他 说:“小篆书体简 单,易给人一种描 写的感觉。所以, 我的书写必须保有 率真和趣味,才能 完成书写之意。” 阅文“八百”,废 纸“三千”。

倪和军篆书杜甫︽绝句︾之一 139cm×70cm 2019 年释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不 是实在人,耐不住 那种匀速慢行的寂 寞!柳公权说: “用笔在心,心正 则笔正,乃可为 法”。为人为书都 不失其心。赋性厚 重,好为深沉之 思。细腻、质朴, 地地道道写实、不 偷懒。这些都是他 心性的写照。 他用泰山精 神写字,画面的构 思,笔墨的韵势, 线条的勾勒,文情的抒展,筋、气、骨、肉、神,气脉相 成,浑厚有力,浓墨淡彩间,不失婉 约和灵动。

其临池之功,非大者所不能 及。 他用泰山精神治印,不慕时流,坚 守法度;领略前贤,溯源探珠。熟用汉 印、元朱文、明清印之长,平阔均衡, 有根基、有规矩、有方法,将从容、节 制、情调化于腕下,因势相形,自成风 流。 “玉箸篆”,写得圆劲,刻得爽 利,实现了笔与刀、美与力的极好结 合。

倪和军 篆书 240cm×60cm×2 释文:听风起,看日升

尤其是边款冲切自如,天真烂漫, 金石味十足,生动气盎然,其方寸间渗 透出妙思的趣味和磨灭的超越。 冈查洛夫在谈到自己创作心得时, 强调写“体验过的东西”“思考过和感 觉过的东西”“爱过的东西”“清楚地 看见和知道的东西”。一句话,就是亲 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那种真切的东西。 

的确,一个作品,如果能因“真”感动 观者,因“善”启迪观者,因“美”愉 悦观者,便是成功的。 作品的艺术性便是作品的心性。 心性也是一种“量”。倪和军的书法, 无论是“物理量”还是“意识量”,都 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泰山的烙印,正大仁 爱,彬彬有礼。没有半点虚饰,也绝少 耍俏做作,只是回流于真实情感,再现 事物的原态,不狂、不燥,在简单的起 笔、行笔、收笔间调和与写实,依照篆 法,化繁为简,蘸笔间,纵横、撇捺习 得,于观山悟道中演绎与升华。其取法 范围之广、临池功力之深,在同辈的书 家里,实不多见。 

染指翰墨,仁智双修。书法的影迹 自在家乡的苍茫磅礴里,自在幼年的心 灵种子里。用诚挚的情态,来摹写生活 的原本状态。 倪和军每天掂量着自己的“量”, 生怕自己哪天会不自“量”力而一叶障 目不见泰山,所以处处地道,处处写 实,以求通达生活,以艺术形式展现一 种审美的世界和审美的精神状态,从而 唤起观者对世界美的体悟和对人性善的 张扬。 术有尽,艺无穷。 方寸中。 万象世间,精神何贵? 和军回答,竟是真实!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