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和军 别署逸墨堂主人,1972年生,山东泰安岱岳区 人。现为泰山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篆书委员会主任,山东印社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泰安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作品获第四届中 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第二届全国篆书作品展优秀奖,全 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 提名奖,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西泠印社 六零后社员作品选拔展青年社员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山东 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第二、三、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出版《中国篆刻百家·倪和军卷》 《印坛点将·倪和军》《倪和军书法作品集》《倪和军小 篆千字文》。
倪和军 篆书 曾国藩《求阙斋书论》选 248cm×124cm 2018年 释文:作字之法,亦有所谓阳德之美、阴德之 美。余所得之意象为阳德之美者四端:曰直,曰觩,曰勒,曰努;为“阴德之美”者四端:曰骫,曰偃,曰绵, 曰远。兼此八者,庶几其为成体之书。 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 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一直以来,篆书尤 其是小篆,因为其没有大 篆之高古和资料之广泛, 也没有其它书体让人们容 易认识而学习者众多,被 书界普遍认为是小众书体 之中的小众书体。然而, 我以为小篆并非小众书 体,它深受广大书法人追 求——“古大家之书,必 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 使转劲逸”,古人的这句 书论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自古以来书法人所追求的 最佳境界,便是使自己的 法书高古淳厚、劲逸,要 想取得这种艺术效果,学 习篆书是必经的途径。所 以除了专攻篆书的作者 外,其它书体的作者势必 也会对篆书探究学习,篆 书是小众书体的言论也就 不复存在了。 小篆的学习,应以 清代篆书为基础,然后在 秦汉篆书中游历、挖掘、 探索,使学篆之人找到可 以发挥的空间,并让自己 的作品具备丰富多彩的面 貌,这一点是不容置疑 的。
倪和军 篆书 138cm×68cm 2018年 释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秦汉篆书在形成发展 过程中,体现了正大气 象,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过 程中,不同时期留下了不 同的正大气象之外的艺术 风格面貌,比如以《秦诏 版》《权量》和秦系印章 为代表的秦篆一路的典型 风格。秦一世《诏版》 《权量》文字有40余字, 秦二世《诏版》《权量》 文字有60余字,虽然两诏 书内容总共才百字,但是 出土的数量却很多而且风 格不一——有些偏于方, 有些偏于圆,有些偏于飘 逸,有些偏于雄壮,只要 我们细心品味、临摹、吸 收,定可有不一样的收 获。
倪和军 篆书 李白《客中行》 138cm×68cm 2019年 释文:兰陵美 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融会贯通在众 多的《诏版》《权 量》文字中,因为其 结构多变风格活泼自 由,所以引起了很多 篆书作者的热爱,纷 纷取法,化为己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不难发现这些文字的 一些规律:比如其中 的字,大者任其大, 小者任其小,形成了 大小、宽窄的对比 和错落,其艺术表 现十分丰富。
《诏 版》中最大的一个 字就是“法”字,笔 画有二十一笔,结构 不一,上中下、左中 右,在这一个字中都 体现了出来,是一个 综合结构的字。笔画 少的字如“廿”字, 也是最小的一个字, 便与“法”字形成强 烈对比;还有就是势 放的字和势收的字, “尽、并、兼、天、 下、乃”等字有伸展 之势,“廿、六、 侯、首、者”等字有 聚拢之势,诏权的收 放、聚散、方圆,没 有了唐宋、清篆书的 束缚,其艺术效果可 以和行草书体中王羲 之的《得示帖》相媲 美。 同理,秦汉小 篆可借鉴吸收的资料 也异常丰富。
倪和军 篆书 240cm×40cm×2 2018年 释文:汲水浇花亦思于物有益,扫窗设几要在予心以安
此外, 小篆还有一个特征, 就是在秦汉篆的基础 之上,有强大的包 容性:
一、上可吸收 大篆的结构、笔法、 气韵,如《石鼓文》 《白盘》《墙盘》 《颂鼎》《毛公鼎》 的整饬与淳古的气象,还有《大盂鼎》的 雄强厚重,《散氏盘》 的潇洒烂漫,甲骨文的 刻画精灵之姿,等等。
二、下可与隶书相容, “篆隶不分家”,篆隶 书的渊源是承上启下 的,整个隶变过程中隶 变资料自战国文字如楚 系文字、秦系文字,至 汉初简文、碑文等,还 有清代篆书也是篆与隶 的融合,尤其是邓石如 对篆书的变法上吸收了 隶书的结体与笔法,开 后来篆隶结合之风气。
三、在行草书中也多有 通篆籀者,如张旭、怀 素、颜真卿、苏轼、黄 庭坚、王铎、倪元璐、 何绍基等的行草书,主 要是在用笔和线质上有 篆籀之气,所以对篆书 有一定的研究可使行草 书略知篆势,能使落笔 不庸,反之,对行草书 下到一定功夫自然也可 以使篆书作品增添几分 灵动之气,让篆书作品 自然活泼,出现生机, 不致古板。
小篆的包容性和 可塑性十分广阔,从大 篆、隶楷、行草中借 鉴,并可以互相渗透, 互相作用,各有所得。 而且小篆在字法上已脱 离了古文字,不再受 古文字的约束,所以在 创作中只要把握好正确 使用文本,正确使用繁 体字,正确使用小篆字 形,内涵丰富的小篆书 体将会被广泛接纳,为 书法爱好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