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性格内向,却偏爱山的巍峨,水的激荡,唯如此,才得观海听涛之惬意。最近,我在今年第17期《中国书画报》文摘版看到了介绍女画家刘淑琴的文章《“黄河赐我享受生命”》及她以黄河为主题的作品《心潮》,恰恰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那幅《心潮》也不断拂动我的心旌。

从文字介绍中可以看出,画家刘淑琴是一位艺术至上者,为了给黄河写照,她舍弃了北京的安逸生活,赴三江源沿河写生,体验生活,追寻黄河沧桑,揭示黄河神韵。其间她饿昏山中,险些丧命,儿子得了肺水肿合并症,这些艰险都没有让她停下对使命的追求,仍强撑着从三江源写生,直到黄河入海口。除了积累素材,她还深入研究古今中外各派画家的画技画论,从中汲取营养。从写生到构图、从理论到技法、由具象到意象,黄河母亲的形象在这位为人母的画家心中逐渐清晰、丰满、高大起来。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砺中,她创作出了期盼良久的《心潮》。

刘淑琴的作品《势不可挡》

刘淑琴为创作《心潮》所付出的艰辛与磨难本身就让人感动,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呈现给世人的这幅作品本身。我看过不少黄河壶口题材的画作,各家有各家的画法,各家有各家的感悟。当看过刘淑琴的这幅画后,我的心中顿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心潮》画面宏阔,意境深远,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美学启迪和积极进取的思考。画幅取横式,对角线构图,大特写视角,把壶口处的峭石布局取舍得错落有致,参差互补,远近呼应,为水的姿态和动感营造出广阔的空间。左边的主体峭石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如中流砥柱,傲然突立。其斜上角的多源之流咆哮而来,让人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三江源头处脉脉细流齐汇于此,形成眼前壶口处的浩瀚之势。位于画面较中心位置的瀑布飞流直下,一泄万顷,或惊涛排空,或雪浪飞舞,如巨鲸出海,似蛟龙腾雾。这幅画还巧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的石衬托出动的水,水为石阻,动以静生,令整个画面处处皆动,就连静卧河床的众多礁石,在波涛的激荡下,也呈现出千军万马的态势。

《心潮》在着色上也可见画家的深思熟虑。整幅画趋于暖色调,既接近黄河水的颜色,又符合画面的意境。画家把黄河壶口安排在朝霞满天这一特定时空里,霞光为峭石披上红装,具有既沧桑而又充满生机的寓意;霞光给水面施以光彩,强调云蒸霞蔚的时代背景,加之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极富张力的题款,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把画家的心语和盘托出。

看着这幅《心潮》,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发自心底的声响:“风在吼,马在叫……”是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母亲河,历尽了多少冬夏春秋?走过了多少艰难曲折?目睹了多少惊涛骇浪?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她的黄皮肤黑眼睛的儿女们不懈地为之奋斗,为之争光,创造出数不尽的辉煌。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让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让中华民族倍感自豪;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和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三峡大坝的横空出世,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虹卧波;西气东输的地下长龙,南水北调的浩大工程;“神七”问天的中国速度,“嫦娥”奔月的神话实现;汶川地震的八方支援,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功应对……这一件件大事,无不令人心潮逐浪,百感自豪。

李可染先生在《颐和园写生谈》中这样说道:“为什么中国山水、花鸟画画得好?因为中国山水、花鸟画师是通过画作来表现作者自己感情的。中国古代有‘缘物寄情’之说,‘见景生情’、‘写景’即‘写情’。”也许心潮难平的画家追溯着黄河母亲无比悠久厚重的历史,也许心潮澎湃的画家憧憬着中华民族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但我想,所有的这一切,都已凝聚在她的《心潮》中了。(上图为刘淑琴的作品《势不可挡》)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