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画家马琬擅长山水画,据说他“每遇佳山水,辄必托之于素”。他远师董源、巨然、米芾,近追黄公望;作品以笔墨清润、构图丰茂见长,常被时人高价求购。除了绘画外,他还擅长诗文、书法,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元末明初的贝琼曾题诗赞道:“长忆秦溪马文璧,能诗能画最风流。酒酣落笔皆成趣,剪断巴江万里秋。”我们这里欣赏的这幅《暮云诗意》(见上图),便是马琬的代表作品。此作为绢本,设色,纵96厘米,横5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观《暮云诗意》,青山绿水、碧树葱郁、小桥流水、村落隐现,展现出一派春光美景。远望,遥岑层层叠叠,极目千里,尽显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风姿。而萦回在山腰间的茫茫云海,又使这连绵的群山变幻莫测,如同海浪中漂着的仙山琼阁一样,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气息。远处,山峰的阳面在阳光的映照下微微泛着红晕,这是笼罩在光色变幻之中的大自然所呈现出的美景。山麓下是一片平湖。清澈的湖面清晰地映出林木的水影。水面上,白茫茫的雾霭像一顶巨大的帽子遮住树冠,只隐约露出下面的树干,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所有这些,都托显出静谧幽然的意境。在树木的掩映下,隐约可见几间房舍;幽涧中,又见板桥连接着山石的两岸,为画面增添了些许的恬适。湖水蜿蜒地绕过周边的山石岸渚,顺势而下,将观者的视线引至近景处。湖岸上,高树坡石,山体葱茏,草木繁茂,给人以湿润、温暖之感。水边的沙石上,建有一座小亭。这座小亭结构简洁,与画面的整体格调极为和谐,也与远处的房屋、小桥相呼应。

 马琬的《暮云诗意》取景繁复,场面恢弘,用笔细秀,设色浓艳,皴笔少,晕染多。山石先用线条勾出轮廓,后以深浅不同的墨色染成;天与水都用淡墨渲染而成。作品行笔灵活,线条松动,用墨秀润、空净,色彩以淡绿色为主,透出一股清爽之气。近处的山峦、坡石皴染圆浑沉厚,此法师承董源;而远山、林木则多以水墨横点,具有“米氏云山”的遗韵。在处理色彩上,画家在水墨勾皴的基础上又敷以淡淡的青绿色,巧妙地表现出大自然生机盎然的神采;而在山峰的阳面则罩染赭石,绿中点红,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夕阳下的山岭那微妙的光色变化——这种处理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是极为独特的。在处理近景的水岸时,画家用淡墨勾勒出临水的坡岸,巧妙地表现出被河水频繁冲刷的泥沙的水纹效果和湿润感;而茂树下,那起伏的坡地则用皴擦的手法绘出,表现出了相对干燥的土地的质感。

 画幅右上方,画家以隶书自题:“暮云诗意,至正己丑闰七月望日马琬文璧作。”下钤“鲁钝生”白文印、“马琬文璧印章”朱文印。“己丑”为元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画幅左上方,有四明僧如阜(字物元)题的一首五律。

马琬,具体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4世纪中叶,卒于明洪武年间。字文璧,号鲁钝生、灌园人、北园灌者,秦淮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元末寓居松江(今属上海)。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任抚州知府。少时有志向,曾跟杨维桢学习《春秋》。擅长画画。多作浅绛山水,构图严谨,景物繁复,取景独绝,笔墨细密。主要传世作品有《春山清霁图》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冈渡关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青山红杏图》册页,藏于天津博物馆;《夏山欲雨图》轴,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溪山行旅图》轴,藏于美国高居翰先生的景元斋。著有《灌园集》。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