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珊瑚帖》,又名《珊瑚笔架图》。《复官帖》附于《珊瑚帖》之后,故合名《珊瑚复官二帖》。《珊瑚帖》为纸本墨迹,纵26.6厘米,横47.1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珊瑚帖》的书写材料很特殊,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较多。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书写的作品。该帖释文为:“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画珊瑚笔架一座,旁书“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米芾行书《珊瑚帖》,又名《珊瑚笔架图》

《珊瑚帖》流传有绪,曾经南宋内府,元代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代梁清标、王鸿绪、安岐、裴伯谦等递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该作捐献给文化部文物局。关于《珊瑚帖》的记述,在《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等书中均可查到。

米芾行书《珊瑚帖》,又名《珊瑚笔架图》

《珊瑚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墨迹。该作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前人对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论:元代虞集评其“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对前代名家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正因他学古人学得太像,从而招来“集字”之讥。对此米芾曾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善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他深深懂得,要卓然成家,学习传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集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在传统上下了很深的功夫。米芾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每天临池不辍,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米芾作书也十分认真,他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这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与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米芾去拜访求教。苏东坡劝他向晋人学习。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并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就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苏东坡对米芾评价很高,他曾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其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莫不从米字中吸取营养。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复官帖》

米芾是深知“入帖出帖”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古人,但也不必作茧自缚、死守古人一点一画,艺术贵在创新。米芾称自己是“刷字”,这虽是自谦之语,但同时又着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概括了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的特点。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米芾的手迹来看,一个“刷”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米芾《复官帖》

米芾一生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因此有更多的时间饱览内府藏书。

书法之外,米芾擅长水墨山水。其山水画被人称做“米家云山”,但米芾绘画几无存世,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珊瑚笔架图》,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