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启功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我总要联想到他对碑帖的精深研究,因为他对碑帖的研究和他的书法艺术的成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启功先生作品

“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是启功先生学碑的经验之谈。他重视墨迹,认为对碑不是不要重视,问题在于是否能透过碑刻的表面现象看出原迹的面目。我们都知道碑帖是要经过书丹(或勾摹勒石)、镌刻、传拓等多道工序,又兼以年代久远,风化剥蚀,或木板干裂,加上捶拓的粗糙,距离原作面目越来越远。所以某些提倡碑学的大书家如包世臣、何绍基都感到碑字难于捉摸,各说各的道理,何况初学者。启功说,学帖的人,往往在帖中因点画全白、笔画无浓淡,便以为是毫锋饱满,中画坚实,其实这是错误的,所以学习碑刻书法.要明了刀和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只有细心体味刀、毫的特点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才可以谈模拟刀痕。他曾有趣地比方说,一个人如见到口技演员学鸟叫,就认为这人的语言就是这样,这岂不是大笑话。   

启功先生作品

 要总结启功先生碑帖学问的成就,绝非浅学如我的能力所能及的。但读他的书法作品,我不揣浅陋写了这一管之见,目的是想说明他在书法研究、实践中功力的精微深厚、涉及面的广阔,这无论对欣赏他的书法艺术,或学习书法的同志,大概不会没有启发。    

启功先生作品

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我最喜欢他的《论书绝句百首》。这是他数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体会;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阐发比喻,时出妙语,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有其独特的见解。我自己有些长期弄不明白的问题,读了之后迎刃而解,有豁然开朗之感。诸如考证《鶺鸰颂》出于开元翰林供奉之手,日本藤远后之临《乐毅论》以证明王羲之书体势之雄强,鉴定张旭书庚信《步虚词作》实为大中祥符以后宋人之笔,以西陲晋人残纸证《阁帖》中索靖书法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翻书法史上成说的案,论据充分,坚实有力,不得不令人信服。其中对历代著名书法家之特色,各时代书法的体势、风格,以至辨别书体源流、变迁的原因,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    至于他自己的书法,《论书绝句》也有叙及。现在抄录几首于下:    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   

启功先生作品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业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第一首是说自己的书法长于行楷,不善篆隶,这是因为行楷的写法不同于篆隶,不能工于彼,必定工于此。另外一个原因,也就是上面所涉及的汉魏石刻残泐已甚,学之如灯取影,矫揉造作,这是他性所不喜欢的。第二首中的“黄金律”是他研究历代楷书,详细测量每字中笔画之聚散高低,发现其重点并不在方格之中心点上,而在稍左上方的位置,恰符合黄金分割律的道理。这是他研究书法结体的一重大发现,对此他有专文论述。第三首述学书之过程,他自注很详细,不妨抄录如次:    余六岁入家塾,字课皆先祖自临《九成宫》以为仿影。十一岁见《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然皆无所谓学书也。    廿余岁得赵书《胆巴碑》,大好之,习之略久,或谓似英煦斋。时方学画,稍可成图,而题署板滞,不成行款。乃学董香光,虽得行气,而骨力全无。继得上虞罗氏精印《宋拓九成言碑》,有刘权之跋,清润肥厚,以为不啻墨迹,固不知为宋人重刻者。乃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于是行笔顽钝而结构略成。此余学书之筑基也。   

 其后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以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最久,功亦最勤。论其甘苦,惟骨肉不偏为难。为强其骨,又临《玄秘塔碑》若干通。偶为人以楷字书联,见者殷勤奖许之曰,此深于诒晋斋法者,而余固未尝一临诒晋帖也。    启功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个中学生靠艰苦的努力,成为有多方面成就的专家、学者。他平易近人,待人亲切,对后辈循循善导,对此我感受最深。

他教人学习书法,不尚玄虚空论,也从不标榜古人或名家。他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书法工具的性能,讲述学习书法的规律方法,深入浅出,切合实际,平实易懂。    

关于启功先生书法艺术的成就,这册选集(指《启功书画集》)作品俱在,用不到我赞言了。这篇短文只拉杂地记述他对书法、碑帖的部分研究情况,以及他自己学书过程和甘苦,我想这对他的书法艺术的欣赏和研究,或许会有点滴的帮助吧!(节选自《启功书画集·序》)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