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的《周恩来岚山诗碑》(见附图)作于1980年,画面高40.5厘米、宽31.5厘米,描绘的是日本岚山周恩来诗碑及其附近的风景。画面右侧题款写道:“周恩来纪念碑,庚申四月于日本岚山,文治敬写。”落款的下方有白文方印,印文是“娄江文治”。画面的左上方,有朱文方印,印文是“八十年代”。就在1980年春天,宋文治赴日本参加江苏省国画书画展,担任代表团副团长。在日本期间,他们游览了东京、大阪、长崎、神户、北海道等地。宋文治在此行途中以及回国之后,创作了不少相关的绘画作品。除了在日本岚山创作的《周恩来岚山诗碑》之外,还有1980年6月创作于南京的“忆写”之作《阿苏火山远眺》等。

 岚山位于日本关西京都府,具体方位在这座曾经是日本的首都、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仿照当年中国长安和洛阳的城市风格而建的城市的西北部。岚山的高度约为375米,这里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是京都的著名风景区,有“京都第一名胜”之称。其东北面是嵯峨野,东面与大泽、广泽和宇多野相接,西面有小仓山。最有风致的是从北面蜿蜒而过的大堰川,峡谷深邃,在山间的雾霭中若隐若现。笼罩在一袭水声和鸟鸣声之中的岚山,连同山上的松树和樱花树,给人一种静谧悠然、心旷神怡的感受。在大堰川的下游,横跨着一条长达154米的渡月桥,桥畔有岚山公园、龟山公园和天龙寺等名胜古迹。周恩来诗碑,就建在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之中。

宋文治的《周恩来岚山诗碑》(见附图)作于1980年,画面高40.5厘米、宽31.5厘米,描绘的是日本岚山周恩来诗碑及其附近的风景

 早在1917年9月,周恩来曾经东渡日本留学。他在1919年4月回国之前,游览了京都,并写下四首白话诗。其中《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和《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写于1919年4月5日,《再游圆山公园》写于1919年4月9日。这四首诗歌,后来均发表于《觉悟》的创刊号上。岚山公园的周恩来诗碑,碑文由廖承志书写,内容是《雨中岚山———日本京都》的诗文。诗碑是在京都各日中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的联合倡议下,于1979年4月16日建成。诗碑用质地坚硬的京都特产马鞍石建造,通高2.4米,略呈椭圆形,碑身的下方是用大小石块堆砌的圆台。在诗碑的左前方,卧有一块刻着日文的小碑石,大意是“表达世代友好心愿,在渊源深远之地,建立伟大人物周恩来总理诗碑”。在诗碑的背面,刻有当时已95岁高龄的日本“周恩来总理诗碑建设委员长”吉村孙三郎的名字,以及京都府知事、京都市市长的名字和为建造这座诗碑,参与置地、选石、镌刻、砌注、立碑等有关工作的十几个日中友好团体的名称。

 宋文治的《周恩来岚山诗碑》描绘的正是诗碑附近的真实景象,诗碑四周的空地,约为100平方米左右。在空地的周围,围拢着很多树木。宋文治在画面上,主要描绘了松树和樱花树。他把画面下半部超过画面一半的空间,用来描绘诗碑附近的苍松。把画面上半部约占三分之一的空间,用来描绘诗碑背后的樱花树。在群树环绕的画面中,周恩来诗碑位于画面正中偏上的位置。这一方面在空间安排上更好地表现了诗碑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诗碑的敬仰之情。此景此情,正如周恩来的《雨中岚山》之诗文中描述的那样:“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在松树和樱花树的映衬下,诗碑附近的气氛,更见庄重典雅,给人一种仿佛穿透自然空间和历史沧桑的感怀与沉思。

 创作《周恩来岚山诗碑》的时候,宋文治61岁,正处在艺术人生的又一次转变时期。宋文治的绘画艺术,先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在1947年28岁时,经同乡前辈朱屺瞻的介绍,拜海上名家张石园为师,后来又拜陆俨少吴湖帆为师。在名师的指点下他勤奋钻研、心追手摹,深窥中国古典绘画的堂奥。第二次是1957年38岁时,宋文治调入江苏省国画院,结束了在安亭师范学校10年的教书生涯,专事于绘画创作。此后,1960年秋冬之间,他参加了由傅抱石、亚明率领的江苏省国画院写生团,从南京出发,经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乐山、峨眉山、重庆、三峡、武汉、长沙、韶山、广州等地,经6省10余市,历时3个多月,行程两万三千里。在这次及此后多次的游历写生过程中,宋文治将古人之笔墨与万里之河山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以厚实滋润、清新明快为主要特征的个人绘画风格。第三次是在1977年58岁时,江苏省国画院恢复成立,宋文治出任副院长,并开始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又一次转变。他以《洞庭山春色》(1978年)的“初试没骨法,作洞庭山小景”为正式开端,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泼彩”之法。那种带有“小青绿山水”式的、温良滋润、秀逸内敛的“泼彩”山水,成为“宋家山水”的独特面貌。

 宋文治的《周恩来岚山诗碑》创作于其绘画风格的第三次转变前后,画面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对松树和诗碑的写实描绘,是宋文治写生创作的一贯延续。

而对樱花树的写意的表现,则是宋文治探索“没骨”之法的由衷流露。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