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这本册页,我在青年时期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见到 过印刷品,当时就非常喜欢,还临摹过其中的几张。后来发 现,张大千的许多画都来源于这本册页。细看一遍发现,册 页上张大千、张善孖的印章都有,张大千的印章尤其多。应 该说,这本册页对于形成张大千第一个阶段的风格,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

石涛 山水集册·纪游图咏之一 23.5cm×16.5cm×2 释文:小亭闲永昼,客况岂无聊。碧水浮天际,青山近市郊。心随巢鸟逸,情逐野云飘。人世真如梦, 何劳问谷樵。游丛碧亭写此。大涤子济。钤印:瞎尊者、膏盲子济

张大千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自己绘画 的面目,到了他三十几岁到四十岁的时候,绘画的面目才基 本形成。张大千成熟阶段的第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全都能够 看到这本册页的影子,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山水的画法,对张 大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本册页。 

石涛 山水集册·纪游图咏之二 23.5cm×16.5cm×2 释文:画阁岹峣揭天起,阁上松声接江水。一卷清吟兴渺然,十洲宛出朱轩里。惊帆何处下江干,偏送 仙人倚醉看。咫尺云霄挥手易,凌风仿佛挟飞翰。赠唐载歌先生。石涛。钤印:膏盲子济

这本册页并没有年款,署名是大涤子。看它的风格,应该是石涛五十岁左右的作品。石涛之前游历了各地,尤其 是在黄山居住了十几年,以后心境比较平复,最后定居在扬 州。这本册页就是石涛定居扬州前后的作品,石涛把他全部 的本领显示在了这本册页中间。

我们看这本册页,每一张的 画法都不一样,而且都是非常奇特,有趣味。比如有一张画 的叫凌歊台,画的就是一块大石头,圆浑如瓜状的大石头, 但皴法非常有奇趣。一块大石头变成这张画的主体,在前景 和远景中间就这么一块奇石和一颗垂枝的松树,无论石头还 是松树,都非常奇特。

石涛 看杏诗意图 124cm×62.5cm 无锡博物院藏

看起来让人眼前一亮,居然还有这样 的画法?而且画得如此有趣味。所以,这个在石涛的画中非 常重要,它是有禅趣的。石涛在画画的时候当然有构思,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石涛自己讲“一画论”,这应该是 来源于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中国 画并不是事先勾好图,一点一点画出来的,而是心中有所 思,在画面上一步一步生发出来的,有了第一笔才有第二 笔,有了第二笔才有第三笔,最后把它圆融在一起。这本册 页的遍数,我当时仔细看了,每一张都是精心之作,它不是 一遍完成,也不是两遍完成,也不是三遍完成,有些部位是 多遍反复皴染去完成的,看起来根根线条都是非常清晰,无 论是烘染还是皴擦,都讲究得不得了。这本册页应该是石涛 在艺术成熟之后,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处于艺术的旺盛期的 作品,没有一点衰颓的现象。

由此我估计,这本册页应该是 石涛四十岁到五十多岁这十年之间的精心之作。 更可贵的是这本册页一边是画,一边是字。他的字, 行书、草书都有,而且非常率意,与画面形成一种对照。 画是非常精致,是一种率意之中的精致,跟那种工笔或宫廷 画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这张《水西观涨》,完全取法米家山 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画法,我们称之为米点或者是米 氏云山。因为画的是下雨,所以树木混成了一片,看起来用的就是一种混点。在中国画的点法中间,混点有大米点和小 米点,这是米氏父子创造的一种皴法。

画面下面的这个树, 也是经历了风雨之后,树叶融成了一片,画得非常有趣味。 它又类似于山,好像是连成一气的。最妙的是这一排树中间 的空隙处,有一个文人划船穿过这个树林,穿林而出,太 有趣味了!把大境界和小趣味结合在一起,让人看起来特别 地赏玩不尽。

像馒头一样的山重山,似乎有拙趣,但他的安 排又奇巧无比,所以他的巧与拙,在稚拙的趣味中包裹着他 的巧。后面山重山完全用花青,六个山头画在一起,排布得 非常有趣味。整体是大片的空白,空白处全是云烟。这是烟 雨中间的一张画,是大自然的一种情景,他通过这样一种实 景感染了自己,回忆起来,把它画之于画上。

所以,中国画 的写生不是当场去画,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回忆的时 候,不重要的东西统统都忘记了,最重要最感人的东西他记 忆犹新。这是中国画写生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与西洋画是 完全不一样的。 (作者:萧平,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 文史研究馆馆员)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