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欣赏的行书作品(左下二图均为作品局部),为文徵明《自书西苑诗》卷。此卷纵37厘米、横504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作品之末钤有白文“文徵明印”、朱文“衡山”、“停云”印。
文徵明早年师从李应祯学习书法,继而广泛上追前代名迹,于篆、隶、楷、行、草多种书体均有造诣,在书法史上以兼擅诸体闻名,楷书有“明朝第一”之称。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说文徵明“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徵明晚年仍能作蝇头小楷。他的小楷师法晋唐,洒脱灵秀,笔画婉转,节奏温和,正如明代谢在杭在《五杂俎》中评文徵明小楷时所言:“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文徵明传世书法作品有书录《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等,以及与其子摹勒的《停云馆法帖》。
这件作品书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其时文徵明87岁,可谓晚年之作。以行书大字书写这类自作诗文,文徵明大多比较经意。此作多有黄庭坚笔意,意态生动,苍秀兼备,骨韵俱存,锋芒毕露而又温润秀劲,以力见胜而又法度谨严,字态超脱而浑然天成。据作者题记可知,其时,他正患臂疾,勉力操觚而能精到如此,足见其书法功力之深。他取法黄庭坚又不为所囿,多有自出机杼之处。文徵明书法,无论何种书体,都讲求取法与来源。虽然如此,他却不像馆阁体写手那样作俗媚之态,而是在苍莽、老辣中存规则、求精整、得超然。此外,文徵明书法向具摒除火气、持重老成之长,即便尽兴挥洒,也往往流露出温文尔雅之气。这件作品就是这样。他在大刀阔斧的书写中,并不显张扬,而能很好地把握收放之度。也许是仕途坎坷磨去了他的英年锐气,致使书风日益稳健,老来更趋纯熟。或许有人会说,他的作品太平淡,难以让人动心。当今展览中的书法作品,不是很能打动人心吗?但这样的作品,三年五年之后,又有多少能不烟消云散的?大味必至淡,静水常流深。平和淡定,正是文徵明书法的高明之处。细读此作,并非静如死水一潭,而是有风舞琼花、泉鸣竹涧之美。风中之花,摇曳多姿;涧间之水,流动有声,无不充满生机,显现活力。
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初名壁,一作璧,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年轻时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直到54岁时,他才被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到京廷,得授位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一职。他这时已负书画盛名,求书求画者甚众,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为此心中郁郁不乐,第二年就上书请辞,第三年即回苏州定居,自此不再求仕进,而致力于诗文、书画,终日与笔墨为伍,至晚年声誉日隆,“文笔遍天下”。文徵明毕生勤于笔墨,孜孜不倦,九十高龄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修养全面。他曾从都穆学诗,从吴宽习文,并成就卓著,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有“吴中四才子”之称。其诗情感丰富真挚,笔调清新文雅;其文平易自然、简洁明快,有《文徵明集》、《甫田集》行世。在绘画上,他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兼擅山水、花卉、兰竹、人物,并渐成自家风格。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地最大的绘画流派。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传世画作主要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湘夫人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