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收藏的名人书画作品中,有一幅清代谢琯樵的《墨竹图》(见附图),竖式、纸本,纵126厘米,横58厘米,品相完好。
清代谢琯樵的《墨竹图》
此作意境清新,运笔坚挺有力,墨色浓淡相宜。画面上一丛墨竹,从左下方往右挺拔而上。仔细观察,近景下方枝叶,均以浓墨运笔写出,参差交错,风篁成韵,互为激搏,似闻风来戛击之声,但觉有潇潇之感。中部及上方见新篁数竿,落墨淡雅。所写竹干横斜曲直,瘦而腴,劲而拔,纵而逸。竿竿无不信笔挥洒,各尽其妙。其状其境,或疏或密,或攲或侧,各尽其致。疏枝密叶,高处临风,枝叶纷披,见影离离。读此图,画中有诗,风格高骞,不同凡响。清代林树梅有诗赞云:“狂草笔端云并涌,瘦吟胸次笋争奇。”
琯樵能画,尤喜画竹,也最擅画竹。他作画时用笔奔放,墨色淋漓,随机触发,潇洒风神,极尽能事地表现了作画兴致及豪逸之气。尤为可贵者,诗、书、画皆佳,所题书法俱见神采,诗文也富有文学艺术内涵。如图左上方自题:“萧斋得此
此嘉植,垂荫窗棂,风前雨后,对影挥毫,真助人无穷佳趣也。甲寅阳月(1854年10月)画于鹭江静远山庄。乾祥大兄属。琯樵颖苏。”钤印“书画禅”白文闲章一方。图右下方(录徐渭诗)题云:“小窗一斗日西行,淡墨轻描竹数茎。只写一团风雨意,不教枝叶太分明。偶书青藤道人墨竹题句,嬾云山人。”钤朱文“琯樵父”印。所书自题诗文及录徐渭诗,都具颜体宽博大方的风度,章法严谨,运笔自在轻松。参以米元章笔意,如行云流水,很有气势,皆一气呵成。其书风苍劲绝俗,一种气宇轩昂的胸怀和磊落之气溢于笔端,展现了谢氏精湛的书法功力。所用印章皆镌刻精妙。据《台湾书画史上的板桥林家“三先生”——吕世宜、叶化成、谢琯樵之研究》一书述:“琯樵亦精篆刻,朱文‘琯樵父’,白文‘书画禅’两方印,最早见于咸丰四年十月《竹石》,最后见于咸丰十年三月谷雨节(1860年4月)的《双鸭图》。”此幅《墨竹图》书、画、印俱妙,堪称佳作。
谢琯樵(1811—1864),福建诏安人。原名颖苏,初字采山,二十岁后改为管樵,三十岁以后改署琯樵。号琯城樵者、北溪渔隐、北溪钓隐、嬾樵、嬾甫、嬾云山人、 嬾翁等。幼承家学,弱冠画名即噪。清光绪举人张绳武《谢琯樵传》载述:“少有隽才,九岁能画、能诗、能琴,尤工书法……”少年时,拜诏邑名画家沈锦州为师,擅诗、书、画,时有“三绝”之誉,尤精墨竹。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被闽浙总督颜伯焘征聘入幕府,长期客居福州,从此浮沉宦海。谢氏曾游历大江南北,结交名人甚多,如名公巨卿颜伯焘、林则徐、徐继畲、徐宗斡、鹿泽长、杨承泽、邵连科、林文察等。
谢氏最大的贡献和影响,是对台湾早期书画艺术的传播。咸丰年间(1851—1861),谢琯樵曾多次赴台传艺讲学,前后寓台约五年。他先后在台南海东书院、台北板桥大观义学、艋舺青山宫等地讲学。受其画学影响者众多,如吴尚霑、陈亦樵、施少雨、王席聘、李学樵、蔡大成、李逸樵等。谢氏的画学对台湾画坛起着启蒙和开拓的作用,影响深远。据《台湾通志》载述:“至于清代游宦游幕或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和吕世宜最为杰出。”台湾学者连横在《雅堂文集》中说:“晚近谈艺之士,辄宗吕西村、谢琯樵……琯樵名颖苏,号嫩云山人,诏安人,负奇气。擅画兰竹,山水尤佳。题诗作画,皆超脱不群。壮年游台湾,历主巨室,居东海精舍……”近年台湾出版的《古今名画辑览》说谢琯樵“诗文书画俱能稽古不俗,且笔力雄健、蔚然深秀,虽吉光片羽,皆为台闽人士所拱”。《闽台文化交融史》说谢琯樵擅山水、花鸟、人物,尤精画竹,“其所绘往往多瘦挺之姿,于潇潇中别有刚劲之气。颖苏客居台湾虽然时间不长,但为清朝台湾画人之冠,对当时台湾画坛影响最大”。被誉为台湾画坛开山祖师之一。
谢琯樵的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博物院收藏。他的墨宝在台湾尤为珍贵。至今,台湾忠烈祠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勒石刊刻或悬挂谢颖苏的墨竹,作为清代台湾早期画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