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早晨,北京装扮得银装素裹,刘炳森先生于凌晨4时驾鹤西去。先生还不满六十八岁就远去了,这皑皑的白雪寄托了人们永远的伤心感怀。

 炳森先生以精擅隶、楷著称于世,他的隶书有着坚实的传统功力,又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和个人良好的文艺修养融汇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他本毕业于国画系,故长于山水画,而且画风朴茂淳厚。而炳森先生对于诗的造诣我在几年前找到了答案。一次搞迎接新世纪楹联赛中,他的“云蒸霞蔚开新纪”让人眼前一亮。有激情、有新意。后来连续发现炳森先生的诗作,例如写下放劳动时心情的几句:“云梦初春草色,远望近如无”,“身在江南耕作,心念丹青文翰,盼诏杳音书。窃对苍穹问,几日上归途?”那种对江南景色的陶醉,对翰墨专业的渴望,对妻儿老小的怀想,对当时前程的迷茫均跃然纸上。

 炳森先生不仅善诗,而且酷爱音乐,据说他当年在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还颇费了一番踌躇。他会吹洞箫,吹口琴、弹风琴都不在话下。据先生讲,他当时接触得更多的还是洞箫,他说他不能忘记隆冬之夜,皓月当空,冷屋寒村,孤儿寡母,那厚润、幽深、清远的箫音和着天籁之响袅袅绕梁。人们怎能想到这位凄苦好艺的孩童几十年后会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刘炳森 隶书

 少年时代的贫困,青年时代的命运多舛,造就了刘炳森坚韧、刚正、严谨的性格。他于困境之中在书画上下的功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当时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自己。他主张学书者必须先下苦功,打好传统基础,秉持认真、刻苦、扎实的态度,摈弃贪图虚名、投机取巧的不良心态,这正是他本人所走过的书画之路的真实写照。

 炳森先生素来喜欢颜体,在颜体中,他尤喜《勤礼碑》,他说,《勤礼碑》通篇气象博大沉雄,用笔苍劲挺拔,结体严峻开张,凝重而无呆滞,敦厚而见潇洒。他说他更推崇颜真卿的人品。颜老先生幼年也是在苦难中度过,由于勤奋好学,为人正直刚毅,敢于仗义执言,因此屡遭诬告、贬谪。最后还是招致权奸妒恨,威武不屈,以身殉职。颜真卿的人品也体现在他字的气与骨之中。确实中国传统书学历来讲书品人品并重,颜老先生的作为正是炳森先生的追求,难怪人们初识炳森时对他会有敢于诤谏的耿介之士的感觉。“艺术没有民族性就缺乏世界意义,没有时代性就缺乏历史意义”,炳森先生说,我到世界各国,首先都要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他们的馆藏极丰富,绘画相当好,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这种借鉴要有分析、有扬弃,不能照搬。在借鉴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像乾隆皇帝那样“天下就是我”闭关锁国,也不能主张国外的东西什么都好,把人家玩够了的“洋垃圾”拿回来当补药吃。

 炳森先生不仅潜心为艺,同时也热心为人。前几年他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紫垣秋草》,全书中体现出来的对事业追求的耿耿情怀和对家乡父老亲人的殷殷眷顾,令人可感可叹。于是张中行先生在序中称赞炳森先生的诚与真。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离开老家三十多年了,桑梓之情从未淡薄,每年春节前夕,只要时间允许,他仍像学生那样,背书包,自己坐长途车回家乡,给乡亲们写春联,大家可高兴了。他还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师。有一年元宵节,全国青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桃李芬芳”联欢会,出席会议的是各条战线取得一定成绩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一位老师,炳森先生也在邀请之列,他向大会提出他想请两位老师。于是两位退休的乡村教师荣耀地走进人民大会堂。炳森说,没有他们二位,就没有我今天的两笔字。

 炳森先生长期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二十三名,他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捐资几百万元,他还在天津武清县以自己老师的名字命名设立了“何二水教育奖励基金”。他说,当年我读书时如果没有助学金,就没有我的今天,今天我的条件好了,赞助教育事业义不容辞,我有一份力量便会尽一份责任,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国家和人民,能为教育事业出力,我高兴。“人是应该知道报恩的。”

 就在他生病期间,他还向书法研究生班捐赠一百万元,同时他还说:“我想一个人即便广厦千间,你实际需要的也只是那几平方米。”他把自己的生命融汇于他爱之深、惜之切的书法事业,与中国书法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应当说他是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事业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与死对于炳森先生已没有什么界限,只要那牌匾还在,那墨迹还在,那活跃在网络中的隶书体还在……炳森先生就会与生机勃勃的书法艺术事业同在。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