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于美术馆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新馆建设热潮涌动,呈现出一种亢奋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现象,让人感到喜忧参半。

 一方面,艺术品收藏和展陈的条件得到了改善,许多美术馆的硬件条件已达到了世界顶级,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美术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美术馆缺乏主题鲜明的展览设计,展陈思路、运作模式等“软件”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因素正是制约美术馆发展的瓶颈。

资料图片 美国华盛顿“剪影今昔”艺术展

 美术馆展览需要精美的陈列布展,更需要独特的内涵挖掘。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广西考察时曾提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可见,个性化发展成为了当下展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看来,美术馆的同质化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美术馆体系相对年轻。“大多数新成立的美术馆,并不是先有藏品,再有美术馆的。在美术馆建成以后,所能搜集到的藏品也基本是当代的资源,资源的雷同性造成了各美术馆呈现出来的展览的雷同性。”

 他说,许多投资人在投建新的美术馆前,优先考虑的基本都是硬件方面的问题、开馆大展的事宜,并没有将研究人员、策展人员等的“软件”配置,以及未来五年要完成的展览计划,展馆的发展方向、收藏体系等问题纳入工作最核心的系统内。这种想法就好比是以为有一座房子,有一个展厅,就能做展览,而实际上并不是。

 有部分人只想着接一个像全国美展这样规模的大型活动,他们只考虑展馆场地够不够大、展陈条件够不够先进。却没有做到以展馆自身特点、以本土特色、以艺术本体规律为中心来看待展览。

 还有一些展馆,尤其是私立美术馆,建馆之初没有确立清晰的收藏思路,挑选藏品十分随意,尽管个别藏品质量较高,但到真正开馆的时候就会发现收藏无序,不成系统。这种情况下展馆也就沦为了单纯挂画的场地。

 如今大家的关注点开始升级,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强化地方美术馆的本土特色,与区域文化相结合,找准自己的定位,谋划自己的未来。吴洪亮认为,对美术馆而言,藏品研究是核心,如果没有研究,根本谈不上做计划。

 记者在搜集整理2017年的展览信息时发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达利主题的展览便有6场之多。其中大部分商业气息较重,观众反响平平。

 实际上,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应结合本地文化与历史,突出本地人文特色。如今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开始重视与所在城市独特文化之间的联系,将展馆作为展示所在区域特色的窗口。比如上海美术馆(现为中华艺术宫)、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等,他们的定位很明确,均是基于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而展开活动。而作为一个更为专业的、特色鲜明的美术馆,对于地区文化形象的塑造,对于专业范围的扩展,以及对于旅游业的开发等,都可能带来一种新的文化生态。

 美术馆应抛弃模式化的展览设计、教条化的展览内容,通过立足场馆性质,挖掘自身特色,创新设计理念,凸显展示亮点,合理运用建筑空间,多维传递展览信息等手法,彻底打破“千馆一面”的格局,让展览回归大众,满足人们的参观需求。一个展览要是能够留住观众的脚步、吸引观众的目光、激发观众的兴趣,让观众自主地用心灵去体验,才是成功的展览,这也是美术馆陈列展览所追求的目标和存在价值的体现。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