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唯理 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九三学社广东书画院执行院长,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评审专家。曾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首届 “南粵优秀美术教师”特等奖。
一
我是把山水当作家园去构建去描绘,因为中国山水画 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境界意义,它绝非是世俗自然的普通 “风景画”,画上的山水不是哪一方的风景。“家园”也不 仅仅是故乡故园,它是一种对自然的执着,是尘世间精神的 寄托,是超乎物象之上的理想。
黄唯理 清·远系列三十五 33cm×33cm 2023年
自然中山川乡居的写实不足以满足我对家园的意象情 怀。走进山林村舍,我常常在半梦半醒间与山村相对,赏山 乐水……伴着和风、云雾,每每感觉每一湾江水,每一块溪 石,每一片蕉林,每一方村舍,每一处榕荫,仿佛都随着山 气和流水悠悠而来。它们并非向人倾诉,而是用静穆和安然 把人留住,而人便渐渐地神游于其间,去与山野汇合,一起坐看水去云起。 当我身处苍山野林并认真描绘时,顿感个人的渺小和 “技法”的空乏及自然的伟大,这时已不在关于艺术与生活 的种种苦困求索状态之中,像渐入半梦之境,感受与山野心 领神会的快乐境地。 心是大地和人的生存所赋予的,心是经漫长修悟构筑而来的。人们为什么向往故乡、向往自然?因为中国人的心灵 世界依然存放在家园。 绘画本身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有的画家一生盯住一 个地方寻找,有的画家不停地换着地方寻找,但最终要找的 或许就是同一种东西。
二
“意境”一直是山水画创作中必须着重考虑的表现因 素之一,尽管历代画家大多以画中景物具有一种“可行、可 望、可游、可居”的真实感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普遍愿望,但 从古代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不难领悟到:在再现客观对象的基 础上,还体现着画家“借象以达意”的主观追求,其最终目 的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形而上 的山水意境表达,更为历代山水画家所梦以求之。 境界,本也。境界不单指景物,更应寓人心中的复杂情 感世界。我以为,山水画的境界既是如梦之妙境,也是超越 笔墨和图式表象,触摸人们内心,抚慰心灵的那个充满真实 的存在。王国维先生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人常在山水画中借幽淡清旷之景表现内心深处之境界,文人的孤傲 和坚毅的精神追求及信仰品格在山水画中也可体味得到。作 为视野、信息更广阔的当代人,面对自然时当有与古人有异 的一种更真切而贴近现实的感悟和体验,反映在山水画中自 应有另一番境界。 尼采在《悲剧的发生》中把艺术分为酒神式和日神式。 前者乃主观地专在个人情感的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有如梦 中观花之妙;后者以客观之眼、以冷静的态度欣赏世界之 美。
黄唯理 清·远系列三十六 33cm×33cm 2023年
“日神式”者有丰富生活阅历,醒于世间写之生动; “酒神式”者,则如处于梦中之境,直抒己情。王国维评南 唐李后主之作品“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我认为:作为 艺术家应保有李后主般的纯真赤子之心和丰富个人情感,但同时又应该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二者完美结合,有如“半 梦半醒”,能达此境实属不易。 在近年的山水画创作中,我追求着一种“半梦半醒”的 状态。所谓“梦”就是不为“写景”之“境”所限,更“于天 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清·方士庶语)。以自然和传统为 桥梁,使主体心灵达到艺术的真如妙境,这就是“造境”。 谈及“半梦半醒”状态,我不由得想起老庄与孔子。老 庄是一种令人超然于梦境的人生哲学,孔子则是使人醒于现 状的社会学、伦理学,它使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光有 老庄,易乖张;孔子佐之,法度存焉。晚年齐白石先生于半 梦半醒间极致地体现了“中庸”这一中国主流文化精神—— 包容内敛、清而不浊、温而不火、自然天成、锋芒不露……
三
休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心态,是一种 人生境界。 画山水者当拥有“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的休闲心 态。当画家在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休闲状态中,便得到易 于和善于感受的心灵,便有机会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想象、创造的快乐之境。 以休闲之心可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 幽美、宁静的自然景色和恬淡、和谐的闲适情趣。“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中国人的山水情怀实乃是从山水中得到幽 静、平和、豁达的精神慰藉。 由此,我在想象中过着一种如隐士尚平、竹林七贤、宗炳般的写意人生:“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无非山水。
黄唯理 清·远系列四十一 33cm×33cm 2023年
“坐究四荒”,“独应无人之野”。“披图幽对”,“圣贤 映于绝代”。“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在休闲的心境下,我这样追求着理想的山水人生:得山 水之精神所以敬山;知山水之内蕴所以爱山;羡山水之神境 所以梦山;赋山水之人格所以写山。 以休闲的心态进入山水之境,才有望从人世(包括绘画 之中的“形而下”的一切,如技法、规矩等)的各种羁绊和 精神焦虑中彻底解脱出来,犹如进入大彻大悟的生活本真存 在的境界时,人将获得“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般的悠 然自适、自由逍遥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