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我一直在老年大学学习写意山水 画。近年来,自感进步较快,细究原因,除个 人勤学苦练之外,更得益于亓均老师的悉心指 导。亓老师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 员更好地从临摹古画中学习绘画技术,通过观 察自然,从直临、背临、拼合到创新,循序渐 进的提高。 所谓“直临”,即照着古画直接临摹, 一笔一画,依样画葫芦,尽量做到不走样,在 “逼真”上下功夫。 

《险峰幽居图》徐广伟

“直临”三五遍之后,等印象深刻就开始 “背临”。即抛开原作,凭着记忆重画一幅。 在作画过程中难免会加入个人想法,添加新的 内容,这就向“拼合”迈进了一步。 所谓“拼合”,含意有二:一是将临摹过 的不同画家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构思选择可用 部分拼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画面;二是较大篇 幅地加入个人元素。如此,便为“创新”打开 了大门。 “创新”是临古的目的,从而使自己的 绘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曾把李唐的《万 壑松风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 的《富春山居图》中的相近画面,与自己在泰 山的写生内容拼合在一起,构成《险峰幽居 图》,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好评。 

几年来,在临摹古画的过程中,我有了以 下几点体会。 

一、只有努力学习古人对大自然的细致 观察能力,才能掌握更多的绘画素材。如古人 外出多靠步行、骑驴或乘舟,行进虽然缓慢, 却有充裕的时间对沿途风景仔细观赏,一草一 木、一山一水,都可尽收眼底,所以才有了王 蒙的怪石嶙峋、龚贤的挂壁飞泉。我常想,杜 甫之所以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啼”这样的诗句,与其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我在泰山写 生古柏时,不再只是 笼统地描绘树杈分布 和树冠形态,而是仔 细地观察和描绘树干 的纹路、树瘤、树皮 裂隙、鳞叶分布等细 节。作品完成后,果 然使古柏形态更加生 动有韵致。 

《溪山行旅图》(局部)北宋·范宽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古人隐藏、 会意式的构图方式, 纠正了我直白的绘画 思维模式。我曾试 着去表现“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及 “松下问童子,言 师采药去”的画面 意境,常把人物放 在突出位置,这样一眼便能看出画的含义, 但往往毫无含蓄可言。直到临摹范宽的《溪 山行旅图》后,我才体会到古人绘画多注重 “藏”。从题目来看,此作应将“行旅”放 在突出位置加以表现,山林只是陪衬,但作 者却把人物放在高山峻岭掩映下的不起眼的 角落,稍一粗心就会看不到他的存在。为什 么要这样布局呢?我认为,这不仅再现了山 林和人物的比例关系,而且强调了高山茂林 是为“行旅”服务的反衬思路,即所谓“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 

三、临摹古画,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学习 和理解山水画历史。北宋米芾评论范宽《溪 山行旅图》中的高山是“恒岱”的缩影, 即东岳泰山与北岳恒山的融合,具有“国 家”“天下”的隐喻。郭熙则将前朝各位画 家的山川归纳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把五岳、武夷、峨眉、太行、长白等大山在空间 上覆盖天下,使“国家”观念更加具体化。 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山水画不仅是学习一 种艺术,还能练就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本 领。我们应当饱含爱国情怀,把祖国的山水 美景尽情通过画面展现出来。唯有如此,才 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古人在画幅中喜欢以诗词做题跋,诗 人王维更是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因此我一直在诗词方面努力,当画完《险峰 幽居图》时,我在画侧题诗一首:“险峰涧 深居高人,少有尘嚣烦心神。飞瀑流泉堪作 伴,苍松翠柏可为邻。瑞草掩掩羊肠径,仙 石兀兀天台群。世间谁个能似我,悠然长啸 半天云。”临摹古画提高了我在诗词方面的 兴趣,从而使诗画都有了长足进步。总之, 临摹古画,受益大矣!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